页面载入中...

当前位置:
首页 > 车祸新闻 > 2019年苏州市区院前急救数据出炉 车祸居救治榜首早晨最“危险”

2019年苏州市区院前急救数据出炉 车祸居救治榜首早晨最“危险”

昨天,苏州市急救中心发布《2019年苏州市区院前急救数据报告》。数据显示,去年市区院前急救出车12.7万次,平均每天出车349次,较上年增长4%。在救治的10万余名患者中,以创伤尤其是车祸外伤居首。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市区发生心脏骤停1695起,急救人员提醒,心肺复苏抓住“黄金4分钟”,对挽回生命至关重要。

天冷需警惕

心脑血管疾病

从疾病类型分析,2019年院前急救的前十位病种中,以创伤(4.6万人次)位居榜首,其中车祸外伤(2.6万人次),占急救总量的24%;生活伤、工业生产伤、坠落伤等非车祸外伤占比19%。其余病种依次为神经系统疾病(1.5万人次)、理化伤害(7157人次)、消化系统疾病(6725人次)、心血管系统疾病(6516人次)等。

心脑血管急危重症随时会危及患者生命,从去年出车情况来看,脑卒中患者占4.1%,胸痛患者占1.6%。据了解,冬季是神经系统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发病高峰,这主要是因为冬季气温低,人体受寒冷刺激后全身毛细血管收缩,血液粘稠度增高、血压升高,容易诱发缺血性和出血性中风、心绞痛、心肌梗死等。苏州市急救中心副主任林岐提醒,发生卒中和胸痛,要早识别、早诊断、早救治。

去年高以翔录制节目时出现意外,引起社会大众对心源性猝死的关注。数据显示,去年市区发生心脏骤停1695人,占急救总量的1.6%。据了解,心脏骤停八成为心源性,主要由心梗、室颤、心脏停搏等心血管系统问题诱发。近年来,心源性猝死的发生越来越年轻化,过度疲劳者或三高患者等高危人群要引起重视。

林岐表示,发生在院外的心跳骤停,患者被成功抢救的概率极低。市民一旦出现胸闷、胸痛、心慌等症状,长时间得不到缓解,一定要迅速拨打120急救电话。呼吸骤停后把握抢救的“黄金4分钟”,及时实施心肺复苏,现场如有自动体外除颤仪,可配合使用,提高患者抢救的成功率。否则每延迟1分钟,患者复苏的成功率就会下降10%。

令人欣慰的是,去年市急救中心调度指导心肺复苏成功32例,较上年翻了一番;调度指导分娩成功10例,在人口出生率下降的情况下,基本与上年持平。得益于苏州智慧急救平台的建设,目前市区共有39个急救分站和4个非急救转运分站,以及75辆智慧型救护车,与全市14家医院的急诊、专科中心实现了互联互通,智慧急救院前各项数据传输率大幅提升,做到病人未到医院、信息已到医院。与此同时,为提升市民的急救能力,市急救中心去年开展培训129场,普及2.5万余人次。

此外,去年酒精中毒3600多人次,与上年相比,醉酒呼救人数增加近千人。新春佳节临近,聚会应酬往往导致酒精中毒事件扎堆。对此,急救人员提醒,市民过节团聚时不要过量饮酒,防止出现酒精中毒、肠胃性疾病。醉酒者身边必须有专人看护,严重的最好送至医院醒酒。

6次出车

就有一次“扑空”

院前急救受理量的承载能力,直接关乎每位患者的安危,近年来,“120”出车数量持续增加。根据报告,全年急救电话呼入量为30.4万次,较上年增长14%;受理量为23万次,较上年减少2%。全年院前急救出车总数为12.7万次,较上年增长4%。

据介绍,救护车空诊是指出车后病人自行转运,或拒绝检查送医等导致救护车跑空的情况。数据显示,2019年因各种原因导致的救护车空车1.9万车次,相当于每天“扑空”53趟,但15.1%的空车率比上年下降了3个百分点。

林岐解释,急救出车量增长,空车率反而下降,一方面说明目前院前急救分站布点更科学合理,急救车辆更多,急救调度更准;另一方面也说明市民正确呼救的能力还有提高的空间。他建议市民在拨打“120”电话以后,除了简要描述事故基本情况、伤病情况、患者症状外,更重要的是向调度员提供确切的事发地址和能联系到的电话号码。如果叫车后由于种种原因暂时不需要急救车了,请及时反馈给120指挥中心,避免浪费急救资源。

从性别分布上看,2019年市区院前急救患者中,男性6.2万人,占59%,女性4.4万人,占41%,男女之比为1.4:1。急救人员分析,这可能和苏州外来人口、生产一线职工、机动车司机、醉酒者等往往以男性为主有关,如果疏于健康管理,身体就会发出“警报”。此外,去年院前急救的患者年龄主要集中在18-59岁年龄段,占所有急救患者的54%,是社会主要劳动力。

报告还指出,院前急救人次也有随时间发生相应的变化规律。统计分析,去年全年急救需求高峰出现在7-8月和12月-次年1月。全天急救人次呼救最多的时段发生在早晨8-9时,与交通早高峰高度重叠,反映了交通事故在院前急救中占很大比例。17时-22时的急救需求持续偏高,则与酒精中毒患者集中出现在该时间段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