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州市盘龙山村:“红色粮仓”带火旅游经济 绿色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各地党组织纷纷到盘龙山村参观“红色粮仓”
秋分时节,太行山巅盘龙山,香飘十里的“大红袍”又到了收获季,红彤彤的花椒像一盏盏小红灯笼挂在枝头,浓郁的花椒味儿弥漫山野,一派丰收景象。
盘龙山村地处海拔1370米的太行深山区,山高路陡,地势险要。1940年春,八路军129师和林北县政府决定将收购的粮食、缴纳的公粮和其他物资等放置于盘龙山村,这里因此成为129师的秘密粮仓。抗战时期,该粮仓发挥了巨大作用,人们亲切地称盘龙山为“红色粮仓”。
石街石院石板房,石碾石磨石头墙,朴实自然,韵味独特。近日,记者走进林州市任村镇盘龙山村,探访这个昔日“红色粮仓”的绿色发展。□东方今报·猛犸新闻记者于艳彬见习记者于彦鹏/文图
“独臂村支书”托起红旗渠畔致富梦
盘龙山村地处太行山深处,交通不便,红旗渠畔的山民们不愿向命运低头,一位“独臂村支书”带领村民在海拔1370米的太行山巅修出一条通向美好生活的致富路。
林州市是红旗渠的故乡,当年“千军万马战太行”的红旗渠精神,依然激励着新时代的人们。
“右臂残缺,却能振臂一呼,高举起脱贫攻坚的熊熊火炬;右腿不便,却能带领村民大踏步走上致富之路;他是残疾之躯,又是奋斗之身,他夙兴夜寐,慷慨解囊,带领村民修路开渠,植树造林,打造绿水青山,赢得金山银山。盘龙山,这个昔日的穷山恶水,今日成为远近闻名的名山胜水,他就是中国好人,红旗渠的儿女——王生有。”这是河南十大年度扶贫人物推介组委会授予王生有的颁奖词。
2013年,王生有挑起了盘龙山村党支部书记的重担。在多年前的一场车祸中,王生有失去右臂。担任村支书短短三年多,使山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王生有告诉记者,大哥王自有去世前一直在为硬化盘龙山村至东垴自然村4公里长的山路奔波,耗尽心血,最终累倒在工作岗位上。他决心把盘龙山建设好,以告慰大哥的在天之灵。硬化道路需要一大笔资金,村里几乎没有一分钱,怎么办?
“这钱我来出,我一定要帮大哥完成这个心愿!”王生有的二哥王金有一锤定音。后在林州市纪委、监察局的支持下,在二哥王金有的帮助下,王生有拖着残疾的身体多方奔走,工程在两个月内顺利完工。昔日坑洼不平的土路变成了平展展的水泥路。
2014年11月,在帮扶单位林州市纪委、监察局的支持下,盘龙山村开始修建防护墩,王生有带领村民于12月底完工。村委会主任王增喜说:“村里没钱,资金还没到位,王生有先兑现了8万多元工人工资,余款也由他出资垫上了。”
施工期间,王生有亲临现场指挥。盘山路坡陡弯急,开车上山正常人都得小心翼翼。他一个没有右手的残疾人开车上山,就更让人操心。怕老伴儿担心,他总是想法撒个谎……
吃水难一直是困扰盘龙山村的难题。在林州市纪委、监察局的支持下,王生有于2014年秋天开始,带领群众新建、翻建了3个蓄水池。现在全部投入使用。
在盘山公路上修筑了防护墩后,王生有出资2万元,在路两边种上了树木,设立了标志牌,请人雕刻了石碑,还专门建设了几处观景台。山上一片翠绿,山下红旗渠蜿蜒曲折流向远方,山路弯弯犹如一条长龙煞是壮观。
盘龙山村口屹立的那棵千年白皮松,见证着盘龙山村的变迁。王生有修筑围栏、台阶,对古树进行保护。现在,这棵白皮松不仅成了盘龙山村的标志,也成了外地游客拍照留念的好去处。
2018年,盘龙山村被列为国家传统村落保护名录。正如73岁的郭双凤老人所说:没想到啊,盘龙山村如今这么好,路通了,水不缺了,生活真是越来越有盼头!
“红色粮仓”兴起旅游热
路修通了,游客也渐渐多了,昔日的“红色粮仓”如今又热闹起来。
“每年都有四五十个党组织来我们这儿参观‘红色粮仓’,重温入党誓词,村里也越来越热闹。”林州市纪委、监委驻该村第一书记卢日宏高兴地说,除了一些单位的党组织外,闲散游客也渐渐多起来,每年不下万人,昔日的贫困村也一跃成为红色旅游村,不少村民吃上了旅游饭,走上了致富路。
随着游客的增多,村民张水现率先在村里开起农家乐,也尝到了旅游带来的甜头。“10元一位,管饱,有大米炒菜、面条等。”张水现高兴地说,最多时,一天在他家吃饭的游客有60多人。
卢日宏说,近年来,他和王生有带领群众植树造林不停步,种植花椒树、核桃树、柿树等经济林木700余亩,发展中药材200余亩,既绿化了山岭,又增加了群众的收入。
说到花椒,卢日宏特别兴奋,他告诉记者,该村盛产大红袍花椒,品质上乘,穗大粒多、皮厚肉丰、色泽鲜艳、香味浓郁。丰产年份,全村可产干花椒2万余斤,产值80余万元。
任村镇盘龙山村由于地势偏高,非常适合花椒生长。盘龙山的“大红袍”花椒在过去很少有卖的,不是村民不想卖,而是这里山高路远,交通闭塞,花椒很难大量送出去,村民也只能眼巴巴地看着这些花椒白白地被浪费掉。村民冯计芬告诉记者,以前摘下来的花椒除非小贩来收,才能够卖出去。
这几年,盘山路修好后,情况才有所好转。特别是2017年,在帮扶单位林州市纪委和任村镇的支持鼓励下,盘龙山村成立了农林牧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专门负责收购老百姓的花椒及其他农产品,帮他们卖。
绿色发展摘下贫困帽
收上来的花椒如何卖得更好,如何给老百姓带来丰厚的收益?合作社可没闲着。合作社成功申请了大红袍花椒外包装设计专利,注册了“盘龙丰”商标,采取线上和线下同时销售。运行两年来,依靠好的商品质量赢得了不错的市场口碑,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
卢日宏说,盘龙山农民专业合作社,每年秋天以比高于市场5%的价格,收购老百姓的花椒,统一包装对外销售,每年能帮助群众销售花椒6000余斤,合作社每年也有10余万元的赢利。
如今,村民们再也不用担心花椒的销路问题了。今年,合作社还新购置了两台花椒烘干机,村民们可以直接把从树上摘下来的湿花椒拿到合作社来卖,省去了自己晾晒这道工序。
两年的时间里,盘龙山的“大红袍”花椒从山沟走向了全国各地,优良的品质获得了市场认可,乡亲们的钱袋子越来越鼓,干劲儿也越来越大,日子越过越红火。
卢日宏告诉记者,除了销售花椒,合作社还把村民们纯手工制作的粉条收购过来,一同销售。下一步,合作社还将继续扩大经营范围,让更多群众搭上增收致富的快车。
“我们盘龙山村在抗日战争时期曾经秘密为八路军储藏粮食,有‘红色粮仓’的美誉,生态植被也好,这些年有好多游客来我们村旅游。现在,我们正在发动村民发展农家乐旅游,力争把盘龙山村打造成红色教育基地和生态休闲旅游胜地,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这是我大哥生前的愿望,也是我们奋斗的目标。”王生有满怀信心地畅想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