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老区遵义贫困县全部出列
“不折不扣地按照中央的部署、省委的要求,落细落小落实,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回望来路,遵义市委书记魏树旺道出制胜法宝。
赤水河奔流,纪念碑耸立。元厚镇桂圆林村,85年前红军四渡赤水一渡渡口所在地。这个曾经的省级一类贫困村,出了名的“火烧梗”,吃水靠挑,灌溉靠天,粮食亩产200来斤,吃饭都不够。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修村道,铺管网,建水窖,布产业……三年时间,这里成了远近闻名的水果之乡,全村仅桂圆种植面积就达6000亩,年产50万斤,收入400万元。
不负众望。赤水,这个在中国革命史上演绎了“四渡赤水出奇兵”的黔北边城,交出了高质量答卷——2017年10月30日,贵州省政府正式批准赤水市退出贫困县(市),率先在全省66个贫困县(市)中第一个脱贫“摘帽”,探索创新的“九不”增“九感”脱贫经验,在全国推广。
赤水干部说,“那是一生中最刻骨铭心的记忆。”
刻骨铭心的,是3000多名干部对赤水7万户农户平均走访了5次以上,累计将3784户7580名人员“拉”出建档立卡数据库,并将群众认可的3461户8324名困难群体纳入贫困户系统;是在赤水市百余名正科级以上的干部大会上,曾因扶贫工作不力,复兴镇党委书记直接被降为副书记主持工作……
正是这样的力度,赤水通过严苛地检验,成为贵州、乌蒙山区首个脱贫出列县。
不破楼兰终不还!赤水一马当先,全市脱贫攻坚起了个大早、开了个好头。一幅幅决战贫困的精细工笔画徐徐铺开。桐梓、习水、湄潭、凤冈四个县渐次入画。
站在千米海拔的桐梓县官仓营坪山上,放眼望去,桃树、梨树、李树、樱桃,漫山遍野,2万多亩的“花果山”上,春入果梢,含苞待开。
谁曾想到,曾经的官仓“乱”:流转土地“要地没得,要命一条”!曾经的官仓“差”:满山稀稀拉拉的苞谷地,农业园区全省倒数第四,黄牌警告!
变从何来?从实干中来。班子成员在一线指挥,干部在一线工作,问题在一线解决,作风在一线转变,党员在一线培养。“官仓”里装满民心民愿。
水果大户张元兴正在自家的果园里,打理新一年的期许。每年40多万元纯收入,早已让他的腰包鼓起来,幸福就像果儿一样甜。
编织九张网,跨越九重山,打开贵州北大门的贫穷关口,切实做到“村不漏户、户不漏人”。落在桐梓的这一笔,工整有力。
70多万人口的习水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4.7万。习水的功夫下在“绣花”上。“十面合围”治“十穷”:思想脱贫“脱穷志”,易地搬迁“搬穷窝”,基础设施“改穷路”,产业扶贫“调穷业”,生态扶贫“治穷坡”,医疗扶贫“医穷病”,教育扶贫“断穷根”,美丽乡村“换穷貌”,社保兜底“保穷人”,党建扶贫“强穷村”。精确,精准,精细,精致,一步步斩关夺隘,迎来涅槃重生,在全省首批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中率先“减贫摘帽”,为全省重点贫困县贡献了“习水经验”。
东部的湄潭、凤冈你追我赶,竞相奔跑,顺利“突围”。
一直背负“吓一跳”的务川、道真紧随其后,成功“惊人跳”。
一步先,步步先。
聚焦最后一块硬骨头。到2019年,遵义8个贫困县,仅剩正安——全省14个深度贫困县之一,没有出列。
“发起最后冲刺,攻克贫困堡垒,正安要在全省深度贫困县中率先出列,剩余的45个贫困村要在全省率先脱贫。”
遵义越战越勇,目标精准。
“聚焦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进一步攻克深度贫困堡垒。”
正安主动作为,目标清晰。
靠着精准的脱贫政策,惠民的产业扶持,双手残疾的赵友良和眼盲的妻子简琴一次次刷新他们的生活历史,从贫困户到种植大户,从破瓦房到二层小楼,物质生活翻天覆地的同时,“志气”也增长不少。
在正安县谢坝乡林下鸡养殖基地,一辆满载着上海鸡苗的货车,缓缓驶入。谢良红夫妇早已站在基地门口等着“下货”,依托当地的“半亩鸡”产业,这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月有9000元收入。
随着正安在全省深度贫困县率先脱贫出列,遵义在贵州率先整市脱贫出列,也是全国革命老区中继延安之后全面脱贫的第二个地级市。
三个率先,是“贫困不除,愧对历史,群众不富,寝食难安,小康不达,誓不罢休”的庄严承诺,更是千千万万遵义人敢为人先、燃烧芳华,追逐一生的脱贫之道。
打好“四场硬仗”
革命老区谱写美丽新篇章
2018年2月,省委、省政府发布脱贫攻坚春风行动令,吹响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医疗住房“四场硬仗”的冲锋号。
遵义闻令而动。
“镇为战区、村为战场、组为单元、户为堡垒”的战区作战体系,成为遵义决战决胜的壮阔风景。
遵义交通建设起步早,10多年前在全省率先启动“村村通”公路建设,让所有行政村不仅通了路,还是柏油路。
然而,黔北多山,山地切割大,还有成千上万的人家,蛰伏于大山的褶皱里。赶场走“天梯”,乘船走“峭壁”的,不计其数。
“路有多险?藏在悬崖上肉眼难见;出行多难?到镇上买包盐巴也是两头见黑;就医咋办?病人需用滑竿抬着步行两小时多。往往遇到急病,没来得及送到医院,人就死在了路上。”道真自治县忠信镇石笋村芙蓉江组村民聊起往日的行路难,唏嘘不已。
今天,这些场景已埋在了他们的回忆里。5.4公里的通组路,联通山外。新“凿出”的公路不仅是他们的“脱贫天路”,更是他们通向希望的“幸福之路”。
起源于余庆的“四在农家·美丽乡村”,走过10多年的光阴,魅力依然。遵义将“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的“战法”融入“四场硬仗”,连户路连接千家万户,“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蔚然成风。美丽乡村正从“一片美”向“整体美”、从“外在美”向“内在美”、从“环境美”向“发展美”、从“一时美”向“持久美”华丽转身。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短短几年时间,遵义7295个村民组建成总里程14175公里通组路,山环水绕,像一条条银带,铺展到乡亲们脚下,公共汽车开到家门口,“黔道之难”一去不复返。
滚滚乌江水,奔腾赤水河。但遵义很多地方,严重缺水,群众“喊渴”叫苦连天。
水利扶贫,一马当先。
“这个龙头的水是用来做饭洗碗的,另一个龙头的水是用来搞卫生、洗衣服的,有了安全干净的自来水,吃喝再已不愁了。”利索地拧开院里两个水龙头,看着白花花的水流进不同盆里,遵义市播州区乌江镇坪塘村76岁的徐秀章老人感慨地说,在过去,水比油金贵,一年没洗上两次澡。桐梓县官仓镇三合村,为了全村3000多人的生命水,镇村13名干部冒险探入地下100米深的洞里找水、提水,一步一挪横爬竖爬跪着施工一个多月。
一股股清泉,滋润群众心窝。
全市30户以上村民组实现安全饮水全覆盖,3.5万个农村供水工程,让630万农村群众饮水无忧。
农村电网升级,4G网络进村入户,电灯点亮万家灯火,信息连向山外,让乡村生活乐起来。
易地扶贫搬迁,声势浩大。
务川自治县石朝乡,全省20个极贫乡镇之一。
“大漆村是乡里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村庄,也是极贫乡里的贫困村,这方水土养不活这方人。”经历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务川干部深知,这场“迁徙”,有着“不得不搬”的原因。
2017年6月,石朝乡高山上的35户贫困乡亲挥手告别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与仁怀、桐梓等县市的410名搬迁户“跨界”迁到遵义中心城区新蒲新区,住进了小洋楼当上了城市居民。这样的“跨界”搬迁,全省不多见。
5年时间,遵义新建225安置点来完成这场大搬迁,搬迁46036户197701人。
遵义人知道,搬迁入住,只是写完了“上半篇文章”,“后半篇文章”,需要社区的干部和群众一起来书写。
在桐梓县蟠龙社区,一块“社规民约”牌子十分抢眼。
蟠龙社区是桐梓县11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之一,建在寸土寸金的黄金地段。
搬迁群众刚入住时,这里一度遍地垃圾,到处乱糟糟。通过一个月苦口婆心的“卫生风暴”,终于变了样。群众自发提出建立“社规民约”来管理自己的家园,20条40句280字的“社规民约”就在大家的集体智慧下诞生,“约”出文明新生活。
遵义的干部知道,做好“后半篇文章”的关键,“搬得下”更要“稳得住”“能致富”。
虽然搬到瑞濠安置点的新楼房,但因只会种地,没有一技之长,正安县俭平乡大堡村村民李传洪感觉就是“坐在滑石板上”,非常慌。
“农民学校乡村旅游专题培训班解决了我的大问题,在这里学了厨艺,然后开农家乐,现在生意不错,一年收入10多万元。”李传洪的“转行”很成功,他感叹“重获新生”。
在遵义,服务、教育、治理“三个抓手”,不仅让255个安置点居民有了归属感、认同感、责任感,凤冈凤翔社区等许多地方实现搬迁群众农民变市民、农民变商人、农民变工人“三大身份转变”。
最新数据显示,遵义搬迁对象户均就业2.04人。
脱贫攻坚,群众增收是“硬核”。
“黔北粮仓”,农村产业有基础,但不强;有优势,但不显;有产业链,但不全;有技术,但不精。
紧跟省委省政府的步伐,一场深刻的农村产业革命在遵义逐浪潮高。
一场接一场的“春季行动”“夏秋攻势”,遵义引领前行。茶叶、辣椒、中药材、生态畜牧渔业、竹子、高粱、蔬菜、花椒等8个特色优势产业,破竹而出。
道真自治县河口镇梅江村,刚从食用菌大棚“巡视”回来的村民张勇,拿出本子,一边核算,一边记录。
笔下记录的是“小变化”,而眼睛看到却是巨变,一个个万亩蔬菜基地、万亩茶园、万亩中药材基地、食用菌示范基地、食用菌加工园,雨后春笋般冒出,成为道真现代农业的筋骨。
在湄潭、凤冈、余庆、正安等地,茶产业已成为当地群众的“黄金产业”,全市200余万亩茶园成为120万茶农的“金矿场”。
210万亩辣椒为黔北大地铺上了“红毯”,255万吨鲜椒产量,200亿元综合产值让65万农户受益,从业者赚得盆满钵满。位于虾子镇的中国辣椒城年交易量超过40万吨,交易额达80余亿元,产品销往全国20多个省以及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好戏连台。还有185万亩中药材、110万亩酒用高粱、270万亩蔬菜、2.1亿棒食用菌、135万亩优质稻、91.5万亩水果,将遵义3万平方公里的大地,装扮得多姿多彩。
数据显示,2019年,遵义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352元、13565元,分别增长9.4%、10.6%;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93.5%。“黔北粮仓”变“黔北钱仓”。
这份来自黔北大地的成绩单,沉甸甸的。
“确保2020年实现坝区平均亩产值8500元以上。”贵州产业发展再寻新突破。
“强力推动坝区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规模经营,完成228个坝区达标创建。”遵义再次梳理产业发展关键。
汇川区松林镇上庄坝区探索创新“一块地”改革,用大数据指导农业生产,精准产业选择,精品蔬菜四季轮作,利益联结农户,亩产值从2000多元提升到1.6万元,增长近8倍,实现“一地生三金”的逆袭。
遵义228个坝区面积达58万亩,有力地支撑起全市坝区产业结构调整。1000余家经营主体,让坝区产业一路芳香。
“粗加工在田间、精深加工在园区。”遵义农业现代化,日显与工业化互为空间、互相推动的紧密关系。
农业园区、工业园区成为要素集聚、功能配套、产业融合、核心辐射的主载体。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香……”遵义吉他旋律蜚声海外。
2013年,随着第一把“正安吉他”正式面世,吉他产业弹奏起正安脱贫之歌,30年前正安300“娘子军”南下广州的“惊人之举”,今天演绎成农民工返乡投身脱贫攻坚热潮。
目标不变,靶心不散,频道不换。
补齐“两不愁三保障”短板,守牢保障底线,打赢就学就医这两场硬仗,一点儿也不轻松。
遵义全面发起控辍保学“清零”行动。
孩子上学不用愁。以“学习辅导、行为引导、心理疏导、人生指导、政策宣导”为主要内容的全员育人导师制“1+N”智力扶贫行动,实现结对帮扶、学前教育儿童营养计划、贫困人口教育资助“三个”全覆盖,让18.91万建档立卡贫困学生读书声琅琅“响起来”。
就医看病不再难。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保率和慢病患者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实现两个“百分百”,人口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惠泽千家万户,让贫困群众从病苦中“站起来”。
安得广厦千万间。全市安全鉴定19.28万户脱贫户住房,老旧住房透风漏雨专项整治50019户,累计改造农村危房40.37万户,惠及农村群众150多万人。危房改造和老旧住房整治齐头并举,让乡村人家“美起来”。
这场决战,前所未有。来自遵义市发改委的数据显示,从2015年至2019年底,遵义市大扶贫重大项目700多个,涉及资金1000多亿元。还不包括各级政府的其他投入。
“四场硬仗”,火力聚焦,场场精彩。
燃烧激情岁月
辛苦指数换来幸福指数
脱贫攻坚,群英璀璨。
3月2日,星期一。
一大早,谢佳清从遵义城区出发,赶往汇川区最边远的芝麻镇竹园村。
竹园村盘坐于1700米海拔的山巅,沟壑纵横,远远望去,俨然一座“高原孤岛”。
春天来得匆匆忙忙。今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一场始料未及的新冠肺炎疫情袭击而来。
大年初一,她就奔上山,一边战“疫”一边战“贫”。
作为驻村第一书记,全国脱贫攻坚贡献奖的获得者,她心里着急:“竹园村才刚刚脱贫出列,既要守好群众‘生命线’,也要全力护好群众‘钱袋子’。”
2015年7月,谢佳清受组织派遣从市级机关来到大山,一直坚持到今天。驻村四年多来,她挨家挨户无数次走访937户村民,发动群众在悬崖峭壁上凿出一条19.8公里的通村公路、21条总长近41公里的通组公路,因地制宜引进有机红高粱、核桃、脱毒马铃薯等产业,先后为村里争取30余个项目和上亿元资金落地。
长时间高负荷奔忙,她的身体亮起了红灯。去医院检查,查出癌前病变,医生建议马上手术。可村里几十个项目正在推进,一旦停滞就很难继续进行。
思前想后,她决定保守治疗:“无论发生什么,村子发展不能停,不然好不容易聚起的民心就散了。”谢佳清说。
“帮老百姓办点实事,他们就把我们捧在心上。驻村工作三年四年总有个头,而生活在这里的老百姓要过的是一辈子几辈子,再熬再苦再累,没有理由懈怠。”
遵义脱贫攻坚一线,何止一个谢佳清?
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一条主渠长7200米、支渠长2200米的水渠,蜿蜒于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草王坝的高山之上。这是84岁老支书黄大发“一生只为一条渠”的精神写照。
在黔渝边陲的仡佬务川,涪洋镇有一个叫胜利的村庄,老支书王章礼和儿子、孙子67年接力带领乡亲战贫困,凿出“九连环”,铺出“十八弯”,栽上“摇钱树”。
在湄潭湄江湖村,全国最美乡村医师雍元书心里时刻挂念着贫困户们的健康状况,50余年的守护,他仍觉得不够。
站着的无怨无悔,倒下的激励后人。
历史不会忘记,在人民的幸福指数里,浸染着新时代的攻坚英雄灵魂。
2018年1月4日,遵义市“两会”开幕。一千多名参会人员整齐地站起来,为因公牺牲的女干部徐梅默哀。两天前,徐梅前往习水扶贫的路上不幸遭遇车祸,生命在25岁的花季年龄凋谢。
刘孝刚,余庆县关兴镇沙堆村村委会主任,身患癌症,在生命的最后347天,背着装有中药水的大号保温缸,戴着深灰色的鸭舌帽,顽强地与时间赛跑,倒在脱贫攻坚的路上,村民们排着长队为他送行。
马勇,习水县桃林镇兴隆村一位普通村干部,开会现场晕倒,在镇医院治疗苏醒后,又返回会场。因工作缠身治病一拖再拖,生命永远定格在45岁的年轮。
伴随纪念村党支部副书记王宜堂的快板声,仁怀市九仓镇三涨水村村民撸起袖子,奋战在其未走完的脱贫攻坚路上,让三涨水村来了个大变样。
脱贫攻坚,五年决战,黔北大地,天不分南北,人不分地域,市、县、乡、村、组、户形成统一战线;自上而下,从左到右,各级组织,各个行业,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千军万马,严明纪律,按图作战,按时销号,转战“四渡赤水”,攻克“娄山关”,与天斗,与地斗,与时间赛跑,与“穷魔”厮杀,与“落后”较量。
这是“将帅出征”——遵义市四家班子领导身先士卒,既挂帅、又出征,真蹲实驻包保各县(市、区)和34个深度贫困村和45个未出列贫困村。
这是“兵团作战”——34家市级部门除挂帮对应的村外,还肩扛脱贫攻坚任务重的非贫困县25个乡镇。
这是“特别纵队”——派出驻村工作队883个,选派第一书记、驻村干部4475名奔赴全市各地。
这是“主力部队”——全市15个县市区党委、554个基层党委、1181个党总支、10717个党支部全部参与;市县两级机关单位包干帮扶贫困村,11.9万名干部参与脱贫结对帮扶。
这是“火力驰援”—— 沪遵两地东西部扶贫协作成为典范,“中央要求、遵义所需、上海所能”,上海市级和普陀区、杨浦区、奉贤区等对口帮扶遵义市和9个县市,高位推动、全面互动,强化资金支持,加大人才交流,引进大批项目资金,从医疗、教育、产业、就业等方面深度切入,开通“沪遵劳务直通车”,开设“订单式培训专班”,开展“千校行动”,创新“校企对口”和“遵品入沪”,再现“三线”深深情结,掀起新一轮两座红色城市“山海相连、沪遵情深”高潮。茅台集团、贵州农信、中天金融、市属四大国有企业集团以及1684家民营企业真心实意帮、真刀实枪干、真金白银投,以企带村,以村促企,村企共赢。
精神的力量在涌动,澎湃的激情在燃烧。
这场战争,没有硝烟,却遍洒汗水、泪水和鲜血,干部用辛苦指数换来贫困乡亲的幸福指数。
重整行装再出发
遵义儿女奔赴小康之约
脱贫出列,不等于脱贫攻坚任务“归零”。
2月27日,正安县拟脱贫摘帽公示的第三天,许多“战士”都还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线,遵义市紧锣密鼓地召开脱贫攻坚大走访大排查专项行动动员部署工作电视电话会。
节眼骨上,紧锣密鼓。遵义市委市政府发出号令:一手战“疫”,一手战“贫”,坚决贯彻贵州省委决策部署,打赢两场仗、誓夺双胜利!
“战令”把所有坚守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干部们“整市脱贫”的喜悦中拉回,重整行装再出发!
眼下,赶着春光,数十万遵义干部再次拉开更加精确、精准、精细、精致的排查网,要将所有农户过一道“筛子”。
精准锁定错退户、漏评户、错评户、边缘户、返贫风险户、三保障漏保户,户户走到,户户见面。这是基本要求。
粗略算了一下,一名乡镇副科级干部要“对焦”500名排查对象。
严格对照“两不愁三保障”和“三率一度”指标体系,走访到边,排查到底,不落一户、不落一人。这是基本任务。
“最后关头,再咬咬牙,脱贫效果不好,我们也脱不到爪爪,干。”第一时间“领任务”,检验遵义党员干部的初心和使命。
“大走访大排查是遵义脱贫攻坚‘交卷’前的最后一环,也是关键一环,更是争取‘满分’的双保险,不容有失。”遵义市长黄伟说。
“一谢共产党,翻身把你想,以前我们做牛马,现在人人把家当;二谢共产党,吃饭把你想,以前忍饥又挨饿,现在温饱奔小康……”湄潭县田家沟的农民自编自演的《十谢共产党》花灯戏,发自内心唱出了时代的新变化,这是感恩的回赠。
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红色之家”的农家乐里炉火烧得正旺,铁茶壶“咕噜咕噜”冒出热气。虽在疫情期间,农家乐沉寂了,但所有的准备工作不停歇,待到春暖花开时,迎接一批批的客人。
2015年6月16日下午,就在王治强家的这座小院里,习近平总书记和老乡们拉家常时,提出“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
4年多来,每年涌进花茂村近200万的游客量,王治强的乡村农家乐赶上好光景,笑容越来越灿烂,这是收获的喜悦。
党的十九大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到贵州省代表团讨论时,花茂村党总支书记潘克刚将一幅鸟瞰村子新貌的照片送到习近平总书记面前,习近平总书记接过照片,边看边称赞:“这是风景画,很漂亮!”
果实满枝,村民开怀大笑;住进新家,易地扶贫搬迁户喜上眉梢;健康扶贫,生病户破愁为笑;免费义务上学,花朵们眉开眼笑;捧起清冽泉水,走在出门不沾泥的乡村公路上,乡亲们哈哈笑;脱贫摘帽,驻村干部欢呼大笑……遵义市遵义美术馆里,展出的1000余幅“笑脸”作品生动展示了红色革命老区遵义70年来的变化和群众的幸福生活。
这是铭记感恩的笑!
这是发自内心的笑!
雄关漫道真如铁,遵义,这座红色的城市,交上了高质量脱贫的优异答卷。
决胜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小康,向着“诗和远方”,800万遵义人民踏上春天的列车!(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向永东 王其伦 黄霞)
点击查看人民网贵州频道新冠肺炎疫情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