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载入中...

当前位置:
首页 > 车祸新闻 > 忠县:“纵联横合”强基层 缓解群众“看病难”

忠县:“纵联横合”强基层 缓解群众“看病难”

说起乡卫生院的医生乔桂香,忠县石子乡的乡亲都会竖起大拇指:“别看女娃娃年轻,有本事呢!”

今年36岁的乔桂香为啥这么受乡亲们欢迎?这与她去年到县中医院康复科学习分不开。同时,县中医院康复科副主任医师李德权还会定期到石子乡卫生院坐诊、查房,这让乔桂香又多了一条学习中医康复的途径。加上乡卫生院整体搬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其门诊量增长了约28%。

石子乡卫生院的变化得益于忠县“纵联横合”医共体改革,让基层医疗机构强了起来。

2018年,该县县域内就诊率和基层首诊率分别达92.6%和72.45%。日前,国务院办公厅表彰其为“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成效较为明显的地方”,并新增安排中央资金500万元给予奖励。

纵联

通过“三通”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乔桂香能到县中医院进修学习,是因为县中医院正是石子乡卫生院的医共体龙头单位。

去年9月,以忠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为龙头单位,分别与25家、17家基层医疗机构组建起两大医共体,通过学科联建、管理联动、人才联用、资源联享、药械联购、上下联转、信息联通、绩效联考等纵向“八联”,实现“医通、人通、财通”,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上下级医院互派人员,就是纵联中的人通。”忠县卫生健康委党委书记、主任申继旭介绍,龙头单位每年要选派具有一定业务能力的医生到基层医疗机构坐诊,基层医疗机构选派同等数量的医务人员到龙头单位进修学习。

通过互派学习,乔桂香的业务能力也得到明显提升,“学到很多康复技术,更新了对康复的认识。”对乔桂香来说,这样的双向学习很实用。

其实,“人通”也体现在病人的双转上。在乔桂香所在的卫生院康复科,如今就住着从县中医院转下来的黄仕天,一个月前,因车祸导致右下肢骨折的他被送到县中医院治疗,病症平稳后,他被转回乡卫生院治疗。

“这样报销比例更高,既治了病,又节约了钱。”黄仕天对这笔账算得很清楚。

黄仕天的就诊经历就是分级诊疗中的双向转诊。在很多地方,往下转常常是一道难题,但自医共体组建以来,忠县累计下转病人1268人次,较之以前增长了17%。

在“医通、财通”上,龙头单位与基层医疗机构实行学科共建、技术共享、利益共享,让基层的学科强起来,学科强了,自然能带动基层能力的提升。

同时,医共体内部实现“信息通”,居民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电子处方信息是共享的,便于居民就诊、转诊以及病历评查、处方点评、质量管控。

横合

设立“资金池”“编制池”,不让一个基层医疗机构掉队

3700平方米的业务大楼,DR、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忠县石子乡卫生院院长谭家琼来说,这些数字和设备可以脱口而出,这些也是该卫生院的家底。

“多亏了‘资金池’的支持,不然哪有底气。”谭家琼依然记得乡卫生院搬迁前的窘境——夹在两栋居民楼之间,门诊只有一个诊室,一个病房要挤三四张床。

去年9月,在纵向组建医共体的同时,依托县医院管理中心,忠县42个基层医疗机构实行集团化管理,建立“横合”医共体,构建“资金池”“编制池”两池,“职称、项目、设备、专家”四库,充分利用基层医疗机构的人财物资源,抱团发展。

“资金池”按照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医疗收入的5%统筹提取,用于基层医疗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设施设备购置、学科发展、人才引进等方面。

“‘资金池’的作用在于托底基层医疗机构发展,不让一个机构掉队。”忠县卫生健康委副书记莫官寰说,困扰基层医疗机构发展的一大难题就是人才,如何把人才留在基层,忠县构建了“编制池”,即整合全县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编制总量,实行拉通使用128个编制,“比如这个单位缺人,但没有编制,那我就用其他单位的编制,把人留下来。”

目前,忠县县域内就诊率和基层首诊率分别达92.6%和72.45%,大部分群众都能在基层看好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群众“看病难”难题。

缓解

让医院回归公益性,居民就医更便宜

“为了让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我们采取了规范医药收费行为、严格处方点评等8项措施,并提倡65种疾病门诊不输液。”莫官寰介绍,以抗生素为例,该县进行了专项整治,对门诊病人抗生素使用率不得超过20%,住院病人抗生素使用率不超过60%,抗生素使用强度必须小于40%,对超说明书、超疗程、超剂量和重复用药的将进行处罚。

同时,全面落实100个单病种付费、实施150个病种临床路径管理,严格执行药品“带量采购”和“两票制”。

目前,该县各项改革指标呈现“三升三降”良好态势。“三升”即公立医院门诊、住院服务量同比上升10.25%,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收入占比上升至36.78%,基层医疗机构门诊量、住院量占比分别上升至70.45%、65.37%。“三降”即公立医院药占比下降到30.60%,医疗费用增幅下降到9.64%,百元耗材下降到19.95元,均低于国家指标,群众“看病贵”有所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