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把矛盾糾紛解決在基層化解在行業
圖為全國人大代表、景德鎮市珠山區新村街道梨樹園社區黨支部書記、社區主任余梅(左二)參與訴前調解。 (資料圖片)
一大早,江西省九江市都昌縣芙蓉村村民吳德文頂風冒雨,跋涉100多公裡,來到景德鎮市交通事故調處中心,為的只是送上一面寫滿感激話語的錦旗。
原來,吳德文駕駛農用車不慎將一名景德鎮市市民撞倒,致其當場死亡,事后對方家屬提出高達50萬元的賠償要求,這讓家庭經濟狀況本就十分窘困的吳德文幾乎陷入絕望,雙方矛盾也隨之迅速升級。
令吳德文沒想到的是,經景德鎮市交通事故調處中心多次深入細致調解,最終爭取到被害人家屬的諒解,將賠償金降到25萬余元。
多元化調解“飛入”尋常百姓家。近年來,景德鎮認真貫徹落實“楓橋經驗”,牢固樹立社會矛盾整體系統預防化解的工作理念,通過組建43個行業矛盾調處中心,同時完善調解機制,創新調處形式,打造“群眾說事”“余梅工作室”等一個個特色品牌,將大量社會矛盾化解在基層、消除在萌芽狀態,有力維護了全市社會和諧穩定,闖出一條多元化化解矛盾糾紛的新路子。
景德鎮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曹雄泰近日接受《法制日報》記者採訪時說,“通過多元化矛盾糾紛化解機制,真正將調處矛盾糾紛的職能壓實到基層和部門,實現了矛盾糾紛解決在基層、化解在行業,讓‘楓橋經驗’在新時代的瓷都煥發出新的生機,這正是平安景德鎮的秘訣所在。”
群眾說事嘮家常化解矛盾
雖然已過立秋,南方的天氣依然炎熱。
8月22日傍晚7時許,位於浮梁縣的昌江百裡風光帶,三三兩兩的市民行走在參天的古樟與亭台水榭之間,或消暑納涼,或拍攝美景,一派悠然景象。
然而,一年多前,這裡卻是雜草叢生、垃圾遍地,浮梁縣浮梁鎮大洲村朱家港小組90多戶300余村民就居住於此。1998年、1999年的兩次洪水,使朱家港小組的房屋被浸,這些上世紀60年代建的老房子大多成為危房。
景德鎮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昌江百裡風光帶的戰略構想后,浮梁縣啟動了11公裡長的“一江兩岸”碼頭和景觀帶建設。這對希望改善居住環境的朱家港小組村民們來說,無疑是個好消息,但其中動遷拆違工作,卻讓工作人員犯了愁。
“俗話說,故土難離。有些村民在這裡生活了一輩子,現在讓他們搬出去,很多人確實不能接受。”浮梁鎮人大主席計昆明告訴記者,為做好每個拆遷戶的思想工作,他與工作組同事們充分運用“群眾說事”這一平台,深入村民家中,聽取村民意見,解決村民訴求。
自2013年起,浮梁縣探索新時代“楓橋經驗”,在鄉鎮或街道設立群眾說事中心,村或居委會設立群眾說事室,按照干部問事、群眾說事、集中議事、及時辦事、民主評事、事后查事的流程開展百姓說事工作,有效預防和化解了基層矛盾糾紛,切實解決了服務群眾“最后一公裡”的問題。
“泡上一杯清茶,大家圍坐在一起,推心置腹暢所欲言,大量矛盾糾紛就在群眾和干部間這種‘嘮家常’的氛圍中得到了及時有效化解。”浮梁縣委常委、政法委書記程文芳介紹說,在此基礎上,浮梁縣又開展了群眾說事、法官說法、干部聯村“兩說一聯”活動,藉此拉近黨群干群關系,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問題。
2017年7月7日,是浮梁鎮朱家港村民一個難忘的日子。這一天,他們迎來喬遷新居的征收首簽日,大家紛紛趕到房屋土地征收工作項目部,排隊簽約。至此,昌江百裡風光帶土地征收及拆遷工作終於得以破冰融心,順利推進。
余梅工作室助推訴前調解
樓上樓下平時和睦相處的兩位鄰居,卻因房屋漏水鬧得不可開交。為討說法,樓下倔強的老人甚至寫好訴狀,准備打官司。
全國人大代表、景德鎮市珠山區新村街道梨樹園社區黨支部書記、社區主任余梅主動上門傾聽雙方的訴求,經過多次耐心細致的工作,兩家的怨恨煙消雲散。兩位鄰居還主動加入“余梅工作室”,共同參與化解社區矛盾糾紛。
這是景德鎮市珠山區人民法院“余梅工作室”助推訴前調解的一組鏡頭。
“近年來,隨著社會轉型期的深刻調整以及立案登記制改革,大量糾紛涌入法院,加劇了法院案多人少矛盾。”珠山區人民法院院長張春紅告訴記者,珠山區法院作為景德鎮的中心城區法院,多樣化、新型化、對抗性、敏感性矛盾糾紛層出不窮,化解極為困難。經與余梅溝通並達成一致,決定把梨樹園社區的“余梅工作室”搬進法院。
“有糾紛找調解,省時省力不花錢。”8月21日,記者來到珠山區法院,走進一樓訴訟服務中心大廳,就看到這麼一條醒目的標語。“余梅工作室”就設在這裡。
張春紅說,老百姓解決矛盾糾紛,無非是選擇訴訟或非訴訟兩種模式,而有些糾紛並不適合訴訟解決,這就需要非訴訟調解提前介入,將矛盾糾紛解決在法院門口。
一名城裡女子沖破家庭阻力與一名農村青年結為夫妻。婚后,女方生下一個有先天性心臟病的女孩,男方十分不滿,動輒實施家庭暴力,公公婆婆也沒有好臉色,性格內向的女方產生了起訴離婚的念頭。
余梅獲悉情況后,一邊上門分頭做男女雙方及公婆的思想工作,一邊動用私人關系聯系江西省兒童醫院為女孩做手術治療先天性心臟病。手術當天,余梅悄悄從景德鎮趕到200余公裡外的南昌,向主治醫生詢問女孩的狀況。
女孩住院期間,這對夫妻感情的裂縫得以慢慢修補。孩子順利出院后,一家人和好如初,一起即將訴諸法律的婚姻家庭糾紛就此消弭在萌芽之中。
據了解,珠山區法院創新和發展“楓橋經驗”,在運用“余梅工作室”助推訴前調解的同時,還根據轄區案件特點,設立了婚姻家庭、交通事故、勞務糾紛、物業糾紛、知識產權保護、醫患糾紛等特色調解室,邀請社區街道、共青團、婦聯、行業組織以及律師、專家學者、人民陪審員、老干部、老黨員、老法官共同參與矛盾糾紛化解。
交通事故糾紛一站式調解
走進景德鎮市交通事故調處中心,首先映入記者眼帘的是挂在牆上的一面面錦旗。
“每一面錦旗背后都有一個故事,它蘊含著人民調解員的一份心血和付出。”景德鎮市交警支隊副支隊長、交通事故調處中心辦公室主任劉宏強說。
2013年1月,景德鎮市交警支隊組建交通事故調處中心,打造一站式交通事故矛盾糾紛調解平台,並聘請了15名有著豐富群眾工作經驗和較高法律政策水平的人民調解員,其中大多為公、檢、法部門退休的中層干部。
今年65歲的陳國和,退休前是景德鎮市公安局昌江分局局長,如今已是交通事故調處中心的首席調解員,專門從事重特大交通事故的調解。
“在調解矛盾時,最為常見的是死者家屬提出非常高的賠償要求。”陳國和告訴記者,對於這類事故,調解員需要把握好每一個細節,把握分寸去疏導,有的調解工作甚至長達幾個月之久。
去年,李某駕駛小轎車追尾江某駕駛的二輪電動車(車上搭載曹某),致江某受傷、曹某當場死亡。李某駕車逃離現場,后於次日中午自首歸案。
死者曹某時年65歲,丈夫患有嚴重疾病,生活難以自理,夫妻倆生有兩個兒子,其中大兒子已亡故,兒媳改嫁,留下個孫子由其夫婦撫養,生活非常困難。
而肇事者李某生活在河南農村,生有4個小孩,家中經濟條件也同樣困難。事發后,死者家屬及同村村民上百人來到調處中心,情緒激動,要求嚴懲肇事逃逸者,支付醫療費、死亡賠償金120萬元。
面對嘈雜混亂的局面,受理此案的陳國和與搭檔葛捷明分別單獨召集事故雙方進行溝通談話,耐心講解法規、政策,最終達成李某支付賠償金51萬元的調解協議。
據統計,景德鎮市交通事故調處中心運行5年來,共調處道路交通事故糾紛4863起、重特大交通事故329起,全市未發生一起因道路交通事故民事賠償糾紛調解不及時、不得力而上訪、信訪或轉化為刑事案件或群體性案件。
2017年5月,該中心被司法部授予“全國模范人民調解集體”榮譽稱號。
記者手記
提起江西景德鎮,瓷都的美譽早已聞名遐邇。但鮮為人知的是,這座歷史名城曾一度飽受各種社會矛盾的困擾。
無理纏訪、鬧訪、越級訪、集體訪、進京赴省訪……2011年以前,景德鎮各種群體性堵門堵路事件屢有發生,給全市社會穩定帶來了巨大壓力。
2010年8月,景德鎮在江西省率先成立獨立第三方專業調處醫患糾紛專門機構——景德鎮市醫患糾紛調處中心,採取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三調結合”模式,依法調處轄區內發生的不同類型醫患糾紛,取得了良好效果。
嘗到了醫調中心帶來的甜頭,景德鎮市委市政府決定將這一先進經驗大范圍復制推廣,隨后又分別成立征地、拆遷、社保、環保、交通、陶瓷知識產權保護、保險糾紛等43個行業矛盾調處中心。一個立足專業、覆蓋全市的多元化矛盾糾紛化解機制開山破土,並一步步走向完善。
“我們本著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主導重大社會矛盾化解的理念,著力打造多方聯動的調解新平台,力促矛盾調處工作在法治化、規范化軌道上運行。”採訪結束時,景德鎮市委政法委副書記、市綜治辦主任周玉登說。(記者 黃 輝 《法治周末》記者 周孝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