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一线的杨浦人民调解群英汇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即是责任。面对来势汹汹的病毒,越来越多的杨浦人民调解员前往疫情第一线,在不同岗位坚守初心本色,用实际行动书写一个个普通却又不凡的动人故事。
进驻社区扎起疫情防控篱笆墙
接到街道全面加强社区出入管控的通知,延吉街道调委会主任张芸梅立刻申请进驻社区,同居委会干部、社区志愿者一起把好“小区防线”。2月13日,张芸梅刚到值班社区就目睹了一起居民和志愿者的争吵。该居民居住在小区东门附近,故不愿配合社区管控措施从南门绕行,而志愿者对于居民的不理解也感到委屈。对此,张芸梅先安抚住志愿者,随后耐心地对居民进行劝解,最终获得了居民的体谅并对志愿者表示了感谢和歉意。从早上8:30到下午4:30,张芸梅就成功化解了社区封闭管理相关矛盾纠纷8起。除此之外,张芸梅还利用值班间隙,为志愿者疏导负面情绪,与志愿者共同承担体温测量和信息登记等工作。
退役不褪色,换装不换心
控江街道调委会人民调解员丁唐寅是一名退役军人,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丁唐寅始终牢记军人的使命与本色,在坚守调解岗位的同时,与医生好友陈思安等人组成“防疫小分队”,动员亲友筹集善款和防疫物资。
自2月1日以来,先后向华山医院匿名捐赠N95防护口罩2盒、一次性口罩10包,向社区物业公司捐赠N95防护口罩和一次性口罩100余枚、医用免洗洗手液若干瓶。考虑到仅凭个人力量募集防疫物资收效甚微,小分队又通过“腾讯一起捐”公益平台发起武汉市中心医院定向捐款,目前已筹集善款15000余元。
群战群力,我们都是“混编”战士!
疫情当前,杨浦人民调解员却从未退缩,始终奋战在调解“疫”线,为疫情防控提供基层法治保障。
一份11年前的人民调解协议书
前不久,王女士来到平凉街道调委会,欲寻找一份11年前的人民调解协议书。该协议书由王女士的姑妈与姑父于2009年签订,现由于姑妈去世,王女士因遗产继承与姑父产生纠纷并诉至法院,急需该协议书作为依据却不慎遗失,情急之下只能向调委会求助。调解卷宗保存期一般为5年,由于当时主持调解的调解员均已过世,王女士又无法提供准确的调解日期和协议书编号,加之疫情期间大部分调解员均下沉社区参与疫情防控,想尽快找回11年前的协议书难上加难。数小时后,当王女士从调解员手中接过协议书时激动不已:“万万没想到还真能找到,真的解决了我的燃眉之急!”
电话调解暂息信访矛盾
2月3日,区医患纠纷调委会收到一起医疗纠纷信访案件。为避免疫情期间矛盾激化,区医调委主任徐伟红立即致电信访人。经了解,信访人父亲于2019年11月19日在某医院呼吸科门诊接受治疗后返回家中,但不到两小时后就病情加重被紧急送至另一医院抢救。信访人认为首次接诊医院存在过错,应支付其父亲后续的治疗康复费用和精神损失费。对此,徐伟红通过电话反复向双方核实救治情况并征求调解意愿,同时就疫情期间先予电话调解的情况请求当事人谅解。经过不懈努力,当事人表示愿意接受调解并等待后续调解结果,该信访矛盾也暂时得以平息。
从不“下线”的在线申请调解
2月14日,区道路交通事故纠纷调委会主任孙仁元通过智慧调解平台受理了一起在线申请道路交通事故赔偿的纠纷。伤者黄某驾驶摩托车与蔡某电动车发生碰撞,造成黄某颅内出血,双方当事人就损害赔偿金额多次协商不成,故在线申请人民调解。对此,孙仁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一方面努力协调双方就赔偿金额达成一致,另一方面耐心劝说当事人不要因为反复调解增加外出感染风险和误工损失。经过三个半小时的劝导,双方最终达成和解并当场履行协议。
化隔离风波维系邻里情
自疫情爆发以来,因隔离或阻断传染源而产生的纠纷日渐增多,2月10日,长白街道调委会人民调解员陈国媛通过手机App接到一起110接警邻里纠纷。当事人称从湖北返沪本应隔离的邻居张某擅自外出,故发生争执并报警。调解员结案后立即联系居委会求证。经反馈,张某自1月26日返沪当天已向居委会登记报备并居家隔离,至2月9日经检测各项指标正常予以解除隔离,未曾想在解除隔离次日外出采购生活用品时,被不知情的当事人碰到并误会。确认情况后,调解员立即致电当事人进行说明,化解了一场隔离“乌龙”,也让邻居们都安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