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梦只身赴德钦 马骅:一名来滇支教的志愿者
关注专题:复旦毕业生云南遇车祸生死不明
欢迎进入留言版发表感言
哀思
为一名来滇支教不幸罹难的志愿者
20日下午7点40分,坐在澜沧江边布村门票店里吃饭的人们无法相信眼前发生的一幕:票办主任阿主驾驶的吉普车飞下了80米的悬崖。车上坐的是明永村义务支教的老师马骅,和一位顺道搭车的70岁藏族老人。司机阿主当时被抛出门外,摔成重伤。据悉,阿主现在已经脱离了危险。而马骅和卓马仍身在波涛汹涌的澜沧江里。
马骅,天津人,出生于70年代,199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曾在上海、福建等地生活,在北京工作一段时间后,2003年2月作为一名志愿者只身来到云南德钦义务支教。
斯郎伦布,马骅生前一位最要好的藏族朋友,向记者讲述了这位才华横溢的年轻教师的故事。
寻梦 只身赴德钦
马骅毕业之后,到过很多地方,换过很多工作,可他总觉得找不到一件自己觉得做起来有意义的事。一次偶然的机会使他想到做支教老师也许是一个很好的出路。于是通过朋友联系到原云南省博物馆馆长,一位做人类学研究的老先生。随后,“德钦”二字就烙进了他的生活。
他用了半年的时间做支教前的心理准备。终于,在2003年春节过后,踏上了高原的土地。他是一个极易相处的人,很快就适应了藏区的生活,结识了很多的朋友。
刚到的时候,他听不懂孩子们说话,孩子也听不懂他讲些什么。于是他到处跟人学藏语,还和学生一起互相教唱歌。一年以后,他虽然不能讲但已经基本能听懂藏语了。而他的学生也能用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与人交流。这在那里是很少见的,很多学生到了小学毕业都不一定会说汉语。
他在的明永小学是一所不完全小学,最高只到四年级。学生很多的时候也就有15个左右。显然,他很爱这些有着红黑小脸的学生。出事前几天还跟朋友说,等这次考完试要带孩子到山里露营。而且为了孩子们的毕业考试不被耽误,一直靠稿费维持生活的他,居然放弃了给人写欧洲杯足评----这一收入不菲的工作。
传承
传统文化他的精神家园
斯郎伦布,德钦县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同时供职NGO组织,致力于濒危藏文化的传承工作。他说,博学的马骅虽然在他们的卡瓦博格文学社是个编外,但却极其热衷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平时,他总是读书,而且看书的速度是极快的。他跟伦布说,县图书馆里的书不够,只有天天对着笔记本电脑,不停的浏览他才看得够。此外,每个周末都要到县城一趟,与朋友一起喝酒,畅谈他们共同热爱的中国传统文化。并愤慨于当今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疏离。
一次他与朋友说起,作为本科生的他竟然遇到一位导师,愿意提供他破格攻读中国古代思想博士学位的机会。而他也愿意等下学期结束就回天津复习考博。也许,在德钦找到精神家园的马骅,很快就可以获得更大的天地,释放自己的才华。
死亡?爱他的人们为他默默哀思
德钦交警大队民警肖南介绍,澜沧江里水势湍急,根据经验他们只有在江的下游有旋涡的地方,布人守着,一有情况出现立即采取行动。当地人也说如果悲观点看,以江水的情况看不仅没有生还可能,而且连打捞到遗体的可能都很小。
死亡?伦布说,马骅生前非常崇尚博大精深的藏文化,而且表示很想完全接受藏文化的生死观。在藏传佛教里,把轮回看得很重,把生死看得很淡。它认为人最重要的是有好的“业历”。而“马骅的业历就很好。他为这里的人做了很多好事。”所以,这里的人们很爱他,就在出事的当晚,马骅支教的永明村几乎全村出动地到江边打着手电筒,搜索他的踪迹。而且他们还认同了他,藏民们已经按照传统的习俗为他做了法事,并派了专门的人到西藏再次为他做法事。
据悉,马骅的哥哥已于22日上午9点半,抵达德钦。他的朋友们已将这位带着剧痛长途奔袭的哥哥安顿下来,但疲惫而伤心的他表示暂时不能接受采访。
清贫
但仍捐助别人1万元
以写稿为生活来源的马骅到德钦义务支教,没有拿过德钦人的一分钱,但他前后却给了村民、学生1万余元的帮助。他的母亲是一位退休的中学校长,父亲是一名公务员。虽然家里并不需要他的帮助,可他还是坚持每月寄回家钱。这样,他自己每月就剩300元的生活费,还要随时买些学校里的东西回去。
记者在一份名为《新青年》的电子杂志看到了马骅去年7月23号给朋友写的一封信,马骅的文才可见一斑。然而,信里又仿佛隐隐暗含了这样的一个结局。里面写道:“车子在澜沧江边的山腰上迂回前进,土石路上不时看到滑坡的痕迹。……有一个瞬间我觉得自己要死了。这样的场景多年以前我在梦里经历过,但在梦里和梦外我当时都还是一个小学生。圣经中的先知以利亚曾在山上用手遮住脸,不敢去直面上帝的荣光。在那个时刻,我突然想起了遮住自己面孔的以利亚,我觉得自己不配拥有这样的幸福。”
以下是马骅在文学自由坛上,从今年6月7日至18日之间,发表的《雪山短歌集》。他曾留言要一直坚持“每天一歌”,然而……
雪山短歌集之1:春眠
夜里,今年的新雪化成山泉,叩打木门。
噼里啪啦,比白天牛马的喧哗更让人昏溃。我做了个梦梦见破烂的木门就是我自己被透明的积雪和新月来回敲打。
附记
村子分为上、中、下三块,学校在中村。学校只有一座木楼,坐东南望西北,前后都是山。从雪山上化下来的一条溪流从学校西侧的门外流过,将学校和农田分开,是村里的主要用水。水算不上清澈,一遇到下雨或天气热,积雪、冰川化得厉害时水就一片灰黑。学校里准备了几个大塑料桶,把水沉淀一天后才能喝。去年年底,县里国债项目落实下来,村里在山上建了个蓄水池,总算把水的问题解决了。
雪山短歌集之2:乡村教师
上个月那块鱼鳞云从雪山的背面回来了,带来桃花需要的粉红,青稞需要的绿,却没带来我需要的爱情,只有吵闹的学生跟着。
12张黑红的脸,熟悉得就象今后的日子:
有点鲜艳,有点脏。
雪山短歌集之3:桃花
有时候,桃花的坠落带着巨大的轰响,
宛如惊蛰的霹雳。
闭上眼,瘦削的残花就回到枝头,一群玉色蝴蝶仍在吮吸花蕊,一只漆黑的岩鹰开始采摘我的心脏。
附记
刚来时,山上都是雪,白灿灿的,山顶常常和云脚混为一谈。脑子里总出现韦应物的句子:怪来诗思清入骨,门对寒流雪满山。当真是好诗。
雪山短歌集之4:我最喜爱的
“我最喜爱的颜色是白上再加上一点白
仿佛积雪的岩石上落着一只纯白的雏鹰;
我最喜爱的颜色是绿上再加上一点绿
好比野核桃树林里飞来一只翠绿的鹦鹉。”
我最喜爱的不是白,也不是绿,是山顶上被云脚所掩盖的透明和空无
附记
前四句引号里的,是我根据本地的民歌改编而成的。
本地的民歌和大部分藏区一样,分为弦子、锅庄、热巴等几种,最有特色的是弦子。弦子是一种集歌、舞、乐器与一体的形式。玩的时候男女围成一圈,男人拉弦子(二胡),大家一起跳,歌词则是一问一答。每首歌有固定的旋律,歌词则需要领舞的人现编,然后传给下面的人。这一段歌词是我一个本地朋友翻译给我,我再重新改过的。
雪山短歌集之5:山溪
石头的形状起伏不定,雪水的起伏跟着月亮。
新剥的树木顺流而下
撞击声混入水里,被我一并装入木桶。
沸腾之后,它们裹着两片儿碧绿晶亮的茶叶
在我的身体里继续流荡。
雪山短歌集之6:山雨
从雨水里撑出一把纸伞,外面涂了松油,内面画了故事:
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在通往云里的山路上。
梦游的人走了二十里路,还没醒。
坐在碉楼里的人看着,也没替他醒,
索性回屋拿出另一把伞,在虚无里冒雨赶路
附记
山雨这个题目写了好几首,主要因为一旦下雨,人就无事可干,只能呆在学校的走廊里看山、发呆。记得八指头陀的俗名好像叫黄读山,心有戚戚。
山里下雨时景色变化很快,山峰隐去,流水声仿佛从世界外面穿过来。想起以前看冷酷世界时,村上说听Bob
Dylan的歌就象一个在下雨天里托着下巴往外看的小男孩儿。所以,想想也可笑,这个比喻转换一下的话,就可以说:山里下雨的时候,我很象Bob
Dylan的歌。
关注专题:复旦毕业生云南遇车祸生死不明
欢迎进入留言版发表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