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载入中...

当前位置:
首页 > 车祸图片 > 《广州日报》“广州好人”栏目4年发掘700多位身边好人

《广州日报》“广州好人”栏目4年发掘700多位身边好人

    开篇语

  一个好人,感动身边一群人;一群好人,带来满城文明风。2012年6月,广州日报创办“广州好人——寻找广州人身边的平民英雄”栏目,经过4载磨砺,共推出600多篇报道,发掘了700多位身边好人,引发社会强烈回响。“广州好人”群像也成了城市文明史册上最温暖的符号,成了这座城市的道德“路标”。

  这些好人大多数是普通的上班族,有医生、公务员、公交司机、环卫工、商场售货员……可是,他们的善举曾让你我点赞,传递了温暖,感染了这座大爱之城。他们有着不同的人生,却有一脉相承的精神:懂得急人所急,在别人需要时,他们毫不犹豫伸出援手,尽绵薄之力,将爱心撒播到我们身边的每个角落。

  这些曾经被报道的“广州好人”现在境况如何?“好人”荣誉给他们带来了什么样的改变?广州日报记者对他们进行了回访,今日,广州日报推出首篇“广州好人”回访报道。

  丘阿婆:老人摔倒还是要扶

  报道:《小小少年 勇于认错 撞倒阿婆 道歉再扶》 2016年5月28日

  善举:2016年5月24日,一群小学生不小心将84岁的丘阿婆撞倒,赶紧道歉后将老人扶了起来。丘阿婆不仅没怪罪他们,还专门奔波于学校和报社之间,希望表彰这种行为。

  “我没有怪罪那些小学生,他们大胆承认错误,给身边人树立了好榜样!”6日中午,已经康复的丘阿婆拿着拐杖从白云区同德围坐车出门办事,和记者在天河区员村街头相约见面。距离她被小学生撞倒已过去两个多月,丘阿婆至今记得当时的情景。

  “当时突然感觉到背后有人大力一推,我就倒在地上了,连喊了10句‘哎呀’,这里非常痛。”丘阿婆一边说一边卷起裤脚,指着膝盖位置向记者解释。记者发现,经过两个多月的恢复治疗,阿婆膝盖外表已经没有受伤的痕迹。

“我没有怪罪撞倒我的小学生,他们大胆承认错误,给身边人树立了好榜样!” ——丘阿婆 广州日报记者曾卫康 实习生谭弦摄

  “后来小学生一人一边扶我起来,我不知道是谁撞的,就问‘小朋友是不是你撞到我?’几个小学生大胆承认了。”

  已经康复的丘阿婆说到这里解释道,这样做不是要难为小学生,而是让附近的人知道自己被撞了。后来,小学生主动答应丘阿婆的要求,接她的孙女放学,并送她回家。

  事后,丘阿婆专程带着一份“情况说明”来到广州日报,希望广州日报能关注这种正能量。她表示:“我没有怪罪他们,他们大胆承认错误,给身边人树立了好榜样。”

  丘阿婆的行为感动了学校一位家长,家长特意上门表扬并奖励了丘阿婆。

  据记者了解,丘阿婆在去年也同样摔倒过一次,但结局却截然不同。丘阿婆记得事情发生在去年4月23日,她走在路上,突然被迎面而来的电动车撞倒在地。司机却对此无动于衷,直到受到路人的呵斥才把她扶起来,但不承认撞人。事件后来不了了之。丘阿婆伤及骨头,自费上千元才把病治好。

  很多人对老人摔倒持观望态度,部分是受到“老人碰瓷事件”发酵所影响的,丘阿婆以前也目睹过类似的事情。她回忆说,在几年前,她曾经看到一辆车经过,还没撞到踩单车的人,那个人就突然倒下,卷起袖子露出伤口,大声说汽车撞到他,要求赔偿一百元。司机打算好心送他到医院检查,但那个人就是一副“只要钱”的态度。

  丘阿婆细数近年来遇到的“碰瓷”事件,直言社会很复杂。但当记者问“在这样的环境下,老人摔倒要不要扶”的时候,丘阿婆想都没想就说:“要,帮助他人是好心嘛。”

  广州塔保安:救人故事还在继续

  报道:《痴心少年扔电话纵身跳珠江轻生 疑感情受伤》 2013年11月7日

  善举:17岁少年疑因感情问题轻生跳江,广州塔保安梁华宁、陈志清和热心街坊一起投入营救,最终挽回了这条年轻的生命。

  2013年11月6日,广州塔4号码头附近游人如织。下午4时50分左右,一名17岁少年在接了一个电话之后,轻生跳江寻死,幸好有3名保安和一名城管苦苦营救20分钟,最终将其救起。翌日,广州日报以《痴心少年扔电话纵身跳珠江轻生 疑感情受伤》为题,报道了此事。两年多时间过去了,当时救人的保安现在怎么样了?

陈志清手持照片讲述当年救人的故事。广州日报记者  王维宣摄

  在广州塔保安部,记者再次见到了当年参与营救的保安主管梁华宁和保安陈志清。

  梁华宁回忆说:“那个人跳下去之后还往前游了十来米,结果越来越靠近江心。我们是陆陆续续赶到的,阿清第一个跳了下去,我们也紧随其后。”

  陈志清回忆说,他左手用力搂着少年的身体,不让他呛水,右手则不断划水,让他们两个人都能浮在水面上。待梁华宁等人赶到后,大家借助救生圈和救生绳才逐渐稳定住局面。

  和梁华宁、陈志清一样,广州塔的保安大多是退伍军人,水性也还不错。在过去的几年里,这个集体已经6次救起轻生者,还有更多的人经由他们劝说而放弃了轻生念头。在保安部办公室的墙上,挂满了受助市民送来的锦旗,内容涵盖舍己救人、拾金不昧、助人为乐等等。

  “其实很多救人的场面都发生在我们景区外面,但是这些小伙子还是出于人的本能,碰到这些事都施以援手。”保安部魏副主任说。

  2014年1月某一天的凌晨4时,正在巡逻的保安队员听到附近有人哭,细细查探后发现,一名年轻妇女正带着两个孩子,坐到堤岸栏杆外的平台上。原来,女子跟老公吵架后离家出走,想带着孩子跳江轻生。

  “当时怎么劝说她都不回来,我们先报了警,并和她谈话,稳定她的情绪,后来和公安一起解救了女子和她的两个孩子。”梁华宁说。当时温度非常低,好心的队员们给3人披上大衣,还给小孩买了蛋糕,在警察交代完毕后,他们帮女子拦了回家的出租车。


“救人不是我们的专业,但是我们不能见死不救!”——梁华宁  广州日报记者王维宣摄

  因为有过救人的先例,后来保安部还针对救援落水者研究了专门的预案。魏副主任介绍说:“我们要求有队长在场,还要求队员们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考虑施救措施。”

  梁华宁今年33岁,他从广西来到广州快6年了。现在,他已经从广州城投公司广州塔区域的保安主管变为海心沙区域的物业高级经理。而来自花都区的陈志清则继续坚守在工作了5年的岗位上。

  在他们救过的人中,只有一个人回来表示过感谢,送了锦旗。“我们也不是要被救者怎样感谢或者回报我们,我们只是想看到他们积极的精神状态,希望他们站出来唤醒那些寻短见的人,不要做跳江这种对自己生命不负责、也给施救者造成危险的事。”梁华宁说。

  “其实我每次跳江救人,回去之后都没敢给家里人讲,害怕他们担心,但是第二天他们看到报纸上的新闻也就知道了。”陈志清说,“我女儿就跟她同学讲,我爸爸是救人的大英雄,她是很自豪地讲,我也觉得在女儿面前树立了一个良好的形象。”

  王乐群:但愿天下无车祸

  报道:《任性“路痴” 出招防“死亡飞车”》 2015年1月12日

  善举:王乐群曾自费跑遍全国,写成4卷共306万字的书籍《行者无疆:驾车平安宝典》,揭露“车祸猛如虎”。作为驾车安全“义务宣传员”,过去10多年,他自掏腰包3万元救助多名车祸伤者。

  8月6日,记者联系到王乐群,他因为工作正在外地出差。记者询问他是否还在做驾车安全义务宣传工作,他没有一点犹豫,“行者无疆!这条道路,我会一直走下去,希望真的有一天,天下可以没有车祸!”

  面对记者,王乐群首度披露了《行者无疆:驾车平安宝典》一书的写作心路。他用13年的时间编著了这套306万字的书籍。2012年6月,《驾车平安宝典》首次付印。一转眼已有3年多时间了。

   “看到有人车祸身亡,我就很痛心。因为99.5%的车祸都是可以避免的。我希望用一本书去让驾驶者认识到这一点,但愿天下无车祸。”——王乐群 广州日报记者高鹤涛 实习生吴淡宁摄

  王乐群介绍说,该书内容涉及研究世界汽车安全百年存在的问题,学车、借车、租车、修车的规律与如何防止事故的发生,交通肇事、抢车、偷车等问题的共同深层原因与造祸基因99条,总结99条安全驾车秘诀等等。

  这本书凝结了王乐群数十年的研究。“我按照新闻报道去追踪每一单大型车祸,到事故发生地去回访、调查,以我的专业知识去搞明白车祸为何发生,真实原因到底是怎样的。为了将驾车宝典写得深、写得透彻,我每天晚上写书六七个小时,节假日每天写书15个小时,外出调研总是顾不上吃饭睡觉。”王乐群说。

  王乐群告诉记者,写作此书的过程中,他曾自费到东北吉林、辽宁、港澳等多地进行调研。为了这套书,他已经卖掉了一套房子,花了100多万元。“家人最初有些不理解,后来我也说服了他们。如果我的研究能够真正促进公众交通安全意识的提升,我觉得这些付出是值得的。”

  王乐群是一个古道热肠的人。2013年2月18日晚,京港澳高速从化段发生特大交通事故,两私家车追尾擦碰,车上人员下车理论,一辆牵引车从后面撞上去,造成7死5伤。这场车祸导致几个家庭毁灭,男婴小军(化名)在京港澳高速车祸中父母双亡。

  王乐群说,看到《广州日报》关于这篇车祸遗孤的报道,自己感到很痛心。“我打听到小军的住院地址,就送去了4000元。”王乐群说。

  虽然痛恨车祸,但面对伤者,王乐群充满怜悯。“这样的家庭很可怜,能帮一个是一个。这10多年,少则两千元,多则四五千元,我至少捐了3万元。”王乐群说,对于因肇事方逃逸致受害者无能力就医、因车祸陷入家庭困境等情况,他都会伸出援手。

  在书中,王乐群总结出了一条规律——99.5%的车祸都是人为造成的。“实际上,如果司机、行人都能遵章守法,很多车祸是可以避免的。”

  诚信店员:善举引来忠实顾客

  报道:《金饰店员耐心寻主 夫妻找回金婚钻戒》 2014年2月26日

  善举:拾获钻石戒指,辗转联系失主认领,事后坚持不留名。诚信道德感动事主,“此后买金饰还去帮衬她”。

  “弘扬正能量,就找《广州日报》!”2014年2月,王伯夫妻在广州中山五路的广百黄金大厦丢失了结婚50周年纪念钻戒,年轻女店员捡获后主动物归原主。这个正能量的故事通过广州日报传遍全城,那天的报纸也成了王伯家的珍藏品。

“弘扬正能量,就找《广州日报》!”——受助者王伯  广州日报记者高鹤涛摄 

  2014年2月23日下午,家住广州东华南路的王伯偕妻子到中山五路的广百黄金大厦。这天是这对八旬夫妻结婚60周年的纪念日,他们专程奔着婚嫁专柜而来,目的是挑选一对戒指,以留作纪念。

  为了试戴各款戒指,王太太先将自己手上戴着的那枚钻戒摘了下来。老夫妻试了又试,到最后还是没能挑选到合心意的对戒。王伯列明喜好,并给专柜服务员留下联系电话,有合适的款式时再通知他。

  大约1小时后,两老回到家中,王太太才发觉手上的钻戒不见了,不免心急如焚。经提醒,王太太想起可能是在婚嫁金饰专柜脱下后忘记戴上了。这时,金饰专柜服务员的电话来了:捡到一枚无主钻戒,正要确认是哪位客人不慎弄丢的。在电话里,双方核对了钻戒的外观细节以及丢失的过程,最终物归原主。

  “原本都做好了找不回来的心理准备。”85岁的王伯忆及此事,仍感难忘、激动:在北京路商圈这样的繁忙地段,一个价值数千元的钻石戒指,上面又没有任何的归属标记,“估计有些人捡到就会自己私吞,‘识货’的行内人更不在话下,哪还能指望找回来?”忆及爱情信物失而复得的场景,王伯难掩欣喜,更为服务员的拾金不昧和诚恳态度而感触良多,“所以希望通过媒体,公开感谢她,也宣扬这种社会正气。”

  《广州日报》的报道在当年2月26日出街,引起社会回响,更受到商场管理层的关注。王伯说,商场领导当即找到拾金不昧的好心职员,一位20多岁的年轻女孩,予以公开表彰。可面对王伯和媒体,这位好心女孩却不愿透露自己的姓名,仅重复着“只是做了应做的事情”这句话。

  “弘扬正能量,就找《广州日报》。”王伯是《广州日报》的长年忠实读者,此次好人好事让他对这份报纸多了一种归属感,更有了深一层的认同。记者昨天再登王伯家门,他捧出那天的报纸说,这是他家的珍藏品,会一直保存。

  “10年来朝夕相伴,经济的损失还是其次,纪念和回忆的意义才更让人惋惜。”据王伯说,事情还要追溯至10多年前,那是两人的结婚50周年纪念日,他们相伴到香港旅游,细细挑选后,才花了7000多元港币(约合6000元人民币)买下的心头好,寄托着一段美好记忆。

  王伯表示,好心女店员服务态度好,更兼有了这次拾金不昧的义举,让他们一家人都尤为感动。为此,王伯夫妻俩去年要买一只黄金戒指,还是找回这家店、这位店员。而且,每逢有亲友要挑选首饰,王伯总会第一时间推荐他们去中山五路,去帮衬那个诚信的女职员。(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