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法院:搭建“临时法庭”让当事人“隔空到庭”
安徽法院抗疫期间审判执行不停歇
搭建“临时法庭”让当事人“隔空到庭”
本报记者 范天娇
“现在开庭!”2月11日上午,在安徽省淮北市杜集区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庭内,法官、书记员戴着口罩,采用网上开庭的方式审理一起交通事故案。
此时,案件原告在外地家中通过手机终端参与庭审,而被告由于家中不具备网上开庭条件,正坐在法院外用帐篷搭建的“临时法庭”里,通过互联网法庭使用终端与庭内“视频连线”。
启用“临时法庭”,是淮北法院既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又避免交叉感染的一项战时举措。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安徽各级人民法院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措施,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通过网上立案、网上开庭、网上执行实现疫情防控和审判执行同推进,做到疫情防控“不见面”,在线办案“不打烊”。
多种途径立案不耽误
“我有一笔借款再不起诉的话,可能就要过诉讼时效了,但现在疫情严重,又不方便出门,怎么办才好?”2月7日,家住定远县炉桥镇的杨某,着急地给定远县人民法院打来立案咨询电话。
听完杨某的情况,立案窗口接线工作人员建议他添加“移动微法院”微信小程序进行网上立案,并在电话中指导杨某,按提示输入自己的姓名、身份证号码等信息进行实名注册认证,将包括诉状在内的立案材料拍照上传,点击“提交申请”按钮。工作人员收到申请后,对其提供的材料立即进行审查,通过了立案申请。
“用了不到10分钟就完成立案登记,这下可以安心在家了。”杨某说。
在疫情防控期间,安徽法院全面启用网上诉讼服务功能。对于群众关心的立案问题,诉讼参与人可选择安徽法院诉讼服务网、“中国移动微法院”微信小程序等渠道进行网上登记立案,确需现场申请立案的,又不在管辖法院所在地,可在户籍地或居住地就近选择中基层法院进行跨域立案,从而有效减少人员聚集,阻断疫情传播。
如今,“线上”诉讼服务忙不停,截至2月17日,全省法院共收到网上申请立案4021件。
多地连线开庭不见面
在杜集区法院门外的停车区,几顶鲜红色帐篷搭建的“临时法庭”格外显眼。
记者了解到,“临时法庭”按照正规法庭的格局布置。每顶帐篷都是一个“独间”,里面摆放的桌椅上有原告或被告的席卡,设置了互联网法庭使用终端。同时,“临时法庭”经过严格消毒处理,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须在确保身体状态良好的情况下,在接受安全检查和体温检测后才能进入相应区域。“庭外”还有法警值守,确保庭审安全。
“我们考虑到部分当事人家中不具备网上开庭条件或不会操作使用互联网法庭系统,想到采取‘临时法庭’的方式保障他们的诉讼权利,这样也能减少人员聚集引起的感染风险。”杜集区法院相关负责人说,“临时法庭”启动当天就审理了3起案件,反响很好。
为应对疫情影响,安徽法院主动加强对审判执行等各项工作的提前谋划和科学安排,打破固有庭审模式,充分利用网上办案系统和信息化手段,实行网上办案工作模式。在安庆市迎江区人民法院,法官、公诉人、被告人通过办案系统实现三地远程视频连接,庭审时同步显示被告人在看守所内的语音和视频画面;在芜湖市法院,金融巡回法庭通过金融类案件智能审判系统与法院综合信息管理平台无缝对接,实现在线立案、在线庭审、在线送达等“一网通办”……
很多法院还综合运用微信、电话、在线调解平台等开展矛盾纠纷化解,截至2月17日,全省法院开展网上诉前调解16453件。
探索新型执行方法
2月3日,淮南市潘集区人民法院执行人员在办理高某某与李某某民间借贷执行一案中,通过网络查到被执行人李某某名下在田家庵区有一套房产,赶紧第一时间做好查控手续,上传到“查封房产土地微信工作群”。
“收到。”淮南市不动产中心立即“接单”,前后不到20分钟就办理完毕。
记者了解到,在疫情防控期间,淮南市中级人民法院与该市不动产登记管理中心经过会商,对全市两级法院需要到市不动产中心办理查封房产、土地手续的,暂时采取微信方式办理,待疫情消失后,及时补办书面材料,并专门建立微信工作群,每家法院确定一名干警入群,具体负责审查办理查封手续,市不动产中心指派专人入群接受办理,有效保障了法院执行工作持续开展。
疫情之下,执行工作未曾放松。安徽法院一方面积极探索新型执行方法,主动引导当事人线上履行,推动案件执结,另一方面也暂缓实施对涉及疫情防控相关医院、企业及人员的财产查控等措施,确保疫情期间防控、执行两不误。太和县人民法院近日就接到一家生产口罩等防疫用品的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解封账号的申请,立刻对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在促成分期履行义务的协议后,对该公司的银行账号予以解除冻结。
“现在企业开足马力,每天能生产1万多只口罩,能为抗击疫情贡献一份力。”办案法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