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载入中...

当前位置:
首页 > 车祸新闻 > “马背法官”奔走在甘孜雪域

“马背法官”奔走在甘孜雪域

  □ 法制日报全媒体记者 马利民

  □ 通讯员 马骏

  1979年12月参加工作的罗江益,现任四川省甘孜州石渠县人民法院洛须法庭庭长。这位被誉为行走在雪域高原的“马背法官”,曾荣获“四川省政法系统先进个人”“四川省法院系统先进个人”“全州法院系统先进工作者”“石渠县优秀共产党员”“石渠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个人”等荣誉。

  2019年12月9日,罗江益代表甘孜两级法院的巡回办案法官,荣获第五届中国完美公益影像节“最美善行者”荣誉。他的故事已成为扎根边远地区基层法官的代表和传奇。

  天高地远,洛须镇是我家

  石渠县位于四川青海西藏三省区接合部的唐蕃古道上,平均海拔逾4000米,草场广布,人口分散。罗江益在石渠县洛须镇出生长大,血液里流淌着藏汉交融基因。

  “我祖籍在重庆江津,后来父亲到洛须镇工作,母亲是藏族,就是洛须本地人。”罗江益说,“我是喝金沙江水长大的,离开了石渠,我觉得到哪里都不习惯。”

  “藏区不比内地,社会发育程度滞后,千百年来留下的遗俗民约等影响巨大。我们开展调解工作,既要遵循法律精神,也要尊重当地风俗,特别需要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和树立良好的工作作风。”罗江益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工作上,他要求一向严格,决不允许干警在办案时疏忽大意。自己办案这么多年,也从未发生一起错案。而生活中,罗江益对干警的关爱细致入微,小到头疼脑热,大到结婚调动,他都很上心。

  多年来,罗江益为洛须法庭培养的徒弟一个个走出小镇,有的调往雅安、成都等地,在新的岗位上独当一面。而罗江益依然坚守在洛须法庭,40年来风雪无阻,勤勤恳恳、无怨无悔,服务一方百姓。

  2002年,罗江益爱人因车祸去世。当时,两个孩子尚未成年,家庭和工作两副重担,一度压得他喘不过气来。那时,罗江益每次下乡,少则一周,多则一两月,他只好把孩子寄放在孩子的外婆家。多年来,他没有辜负群众,没有辜负使命,惟独对妻子和孩子的亏欠不能释怀。

  现场办案,宣传教育一片

  “在藏区,一个简单的纠纷调解不好,常常引发流血冲突,甚至家族间结下世仇。”罗江益回忆,“20年前,我们这里有一个案子,土泽多次向呷登催要700块钱的欠款无果,双方由言语冲突转为肢体冲突,情急之下,土泽拿刀就把呷登捅死了,土泽也因故意伤害致人死亡被判刑。”每当谈及此事,罗江益就难掩难过,“假如老百姓知道求助法律,他们的人生就会不一样。”

  受地理条件和传统习俗的影响,边远地区群众矛盾纠纷的产生和解决,在草甸,在村落,在流动的帐篷中,很少会有人主动找上法院。为了办好案子,根据多年巡回办案实践,罗江益总结出16字方针:“依靠群众、调查研究、着重调解、就地办案”。为了到群众中去就地办案,他常年奔走在雪域高原的角角落落,一直追求着“现场办案,现场执行,现场普法,办好一个案子,就可以起到宣传教育一片的效果”。

  “拉姆,如果你老公再打你,你就到法院来申请人身保护令,我们来给他普普法。”“拉吉,出去打工一定要签好劳动合同,买好保险,要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权益。”

  40年的不懈行走,罗江益给边远村庄带去法律信仰,让雪域百姓了解了什么是法律,什么是人民法官。

  “记得有一次,我和罗庭长在办案回来的路上,骑了8个小时的马终于到了冲果崖子。当时,山石大量垮塌,把路给封了,山上又在不断掉石头,我和罗庭长往回走了20公里山路,才绕过冲果崖子。”原洛须法庭干警谌立文所说的“冲果崖子”,是通往真达乡和玉树州的必经之地,狭窄的羊肠小道,一旁是峭壁,一旁是悬崖下的金沙江,由于地质较松,只要一起风,山上就要掉石头,砸死人的事情常有发生,再加上野熊、狼、雪崩、暴雨等,当地人叫这里“鬼门关”。而罗江益每年有50余次要从这道关口路过。

  下乡办案,走到哪都是家

  石渠牧民常举家迁徙,逐水草而居,罗江益有时到远牧点寻找当事人要骑一天的马,跑上六七十公里。马背上不仅有国徽,还有夜宿的棉被和帐篷、牛皮吹火筒等生活用具。路上饿了,就放马在河边吃草,在河里舀水,在周围拾点牛粪,生火烧茶,席地而坐吃糌粑。罗江益大部分巡回办案的岁月就是这样走过来的。

  一次,罗江益巡回办案途经奔达乡时,大家都放下了手中的活儿,热情地围了过来。当时恰逢青稞收获季节,不知谁大声说了一句“干脆就让罗法官在村里住一晚上,和大家一起庆祝丰收,怎么样?”罗江益怕耽误大家农活,一再推辞,“噶真切噶真切(谢谢),我还要赶到真达乡呢!”他正打算牵马赶路,可回头一看马不见了。这时,村支书降呷说:“马都牵到村子里去啦,大家这么热情,你就住下来吧!”罗江益被村民拉着推着进了村子。那天晚上,罗江益与村民一起围着火堆,跳着锅庄,喝着清茶,谈笑着村里的大事小情。

  每年5至6月是一年一度的虫草采挖季,由虫草采挖引发的地界纠纷、买卖纠纷、借款纠纷等矛盾易发多发。真达乡是石渠县虫草产量最高的一个乡,每年虫草采挖人员都达到四五千人。罗江益和他的徒弟每年都会如期而至,在群众集中居住点搭起帐篷,挂上国徽,拉起巡回法庭的横幅,一住就是一个多月,群众的帐篷不撤,他也不撤。

  “只要有罗法官在虫草山,很难出现打架斗殴的事。”村支书志麦说。

  罗江益与徒弟扛着党旗骑马巡山,排查矛盾纠纷。虽然虫草山没有手机信号,但只要老百姓老远看到流动的党旗就知道是罗法官来巡山了。那面党旗不仅是虫草山上特有的风景,也是守望群众的幸福灯塔。

  案结人和体现法律温度

  “罗法官长年巡回办案,扶危济困,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从前老百姓有矛盾是寻求族老或者宗教来解决,现在有了矛盾都先放一边,等待他来调解,罗法官以‘法’服人,每次都能做到案结人和。”已退休的村支书降呷说道。

  2010年6月,村民邓珠骑着摩托车与措呷的拖拉机在山路弯道迎面相撞,邓珠连人带车重重摔倒,右腿粉碎性骨折。经事故认定,措呷在弯道占道行驶是引发这起事故的主要原因。躺在病床上的邓珠无力承担医疗费,把措呷告上了法院,法院经审理判决措呷负有赔偿责任,可执行却是一个大难题。经核实,措呷的拖拉机是贷款买的,拖拉机也未买保险,还没挣到钱就出了事故,他的3个孩子都还小,妻子身体也不好,家里除了钢炉和床,就是半角落的牛粪。“一边是要及时医治的病人,一边是拿不出钱的被告,该怎么办呢?”罗江益苦苦地思索着。最后,他把案子汇报给院司法救助委员会,看能否给予原告司法救助,先帮助原告渡过难关,再对双方做工作,分期赔付后续费用。经过罗江益积极争取,邓珠获得了5000元的司法救助,双方协议和解,案子圆满了结。

  “当一个好法官光靠专业知识是不够的。专业知识如果不与社会生活相结合,如果没有人文精神的滋养,就会干瘪无味。”罗江益特别认同全国模范法官邹碧华说的这番话。40年来,罗江益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去普法,与群众建立起亲人一样的感情。

  “你们可以用手机关注一下微法院,以后你们要咨询法律和查询案件审理进度都可以在这个上面进行,非常方便。”当《法制日报》记者准备与罗江益法官告别时,他正在法庭前向当事人介绍“四川微法院”的相关功能。只要能够更好地为群众提供司法服务,即便已临近退休,他还是一如既往爱学爱钻研。

  冲果崖子下面,一条宽阔的道路正在铺设。对于罗江益和在甘孜这片雪域高原上坚守的法治追梦人来说,漫漫司法长征路还在延续,纵然已走过万水千山,仍需“跋山涉水”。

  

catalogs:51457;contentid:4491506;publishdate:2020-01-12;author:产婉玲;file:1578787331011-88d16dca-146c-427c-8f03-7277a542a1d7;source:29;from:法制日报法制网;timestamp:2020-01-12 08: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