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载入中...

当前位置:
首页 > 车祸新闻 > 河口乡丨刘兴言:坚守大山 远安好村医服务乡亲50年(图)

河口乡丨刘兴言:坚守大山 远安好村医服务乡亲50年(图)

  本网讯(通讯员 江治冲、黄海涛、陈江玲、王宗伟、胡月英)在医生这个行业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背着药箱,用双脚丈量着山村的每一寸土地,坚守乡村医疗的“最后一公里”,他们有个共同的称呼——乡村医生。在远安县河口乡樟树村,刘兴言“赤脚”行医50年,寒冬酷暑白天黑夜风雨无阻,骑车随访途中失去了左眼。他用自己的坚强、乐观、勤恳和真情,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

  初秋时节,在远安县河口乡,地处大山里的樟树村,已经有一些寒冷。村卫生室里,村医刘兴言正在给一位高血压病人看病,见到记者采访,就诊的村民忍不住连声直夸刘医生。

  刘兴言和另外一位医生,常年坚守在樟树村卫生室里,一辆旧摩托车、一个药箱、一个诊疗包、一件白大褂,便是他的整个行头。

  今年65岁的刘兴言,是土生土长的本村人,198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初中毕业之后,看到农村缺医少药的现状,刘兴言就立志学医,经过学习和培训,成为了一名“赤脚医生”。从1969年开始,在樟树村一干就是50年。

  河口乡樟树村山大人稀,又多为留守老人,很多村民到卫生室就诊不便。50年来,不分寒冬酷暑、白天黑夜,只要乡亲们需要出诊,他从不耽误。长年累月的无规律作息,刘兴言患上了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2014年初夏,刘兴言骑着摩托车去樟树村一组李远沛家开展慢性病患者随访,由于雨后山路崎岖泥泞,在一个上坡路段,连人带车滑下山崖,幸好被过往村民发现送至医院抢救,才捡回了一条命。但他却永远失去了自己的左眼——车祸中,刘兴言左眼晶状体受损,不得不手术摘除。

  术后的刘兴言本来可以有更好的选择,可他依然回到了乡村医生的岗位。回到岗位不久,医改深入推进,为更好的服务基层,村医大多使用电脑信息化办公。已经年过六旬、左眼失明的他为此付出了多少努力,外人很难得知,但从他熟练应用电脑办公和办公桌上贴满的拼音注释上可以想象。

  在樟树村,村民们习惯称呼刘兴言为“老刘”,亲切称呼的背后,是刘兴言对病人胜似亲人的付出。

  2014年冬季的一天,村里60多岁的张明发突发高烧,拄着拐杖颤颤巍巍的来到村卫生室,刚进门就晕倒了。刘兴言救治完,考虑到张明发孤身在家,无人照顾,便自带衣被和食物,到他家照看了半个月,直到他身体恢复。

  刘兴言照顾张明发已不是第一次,张明发患有慢性肝病,需要长期就医服药,唯一的儿子因残疾生活自理困难。从1984年开始,刘兴言就一直帮扶张明发,经常上门细心为他诊断治疗,常为他垫付医疗费用,考虑到他生火做饭困难,就自掏腰包买些吃起来方便的副食送上门,刘兴言的老伴也经常帮张明发家割谷、掰玉米、种菜,尽最大努力提供帮助。这一坚持就是30多年,直到2015年张明发老人去世。

  2017年初秋,正是脱贫攻坚工作最忙的时候,刘兴言的老伴在干农活时不慎摔伤头部颅内出血,急需家人陪伴和照顾,但忙于健康扶贫工作的他,没在医院陪伴老伴一天。

  眼下,刘兴言的老伴因患重病在宜昌市中心医院住院,因为工作忙,刘兴言没时间去照顾,都是子女亲戚轮流照看。

  刘兴言坦言,“我也很想去照顾老伴,可村里的老百姓日常看病也需要我啊。”

  一名普通的乡村医生,扎根大山,不忘初心,甘于奉献,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守护着一方百姓的健康,赢
得了百姓的爱戴。

  “我是一名乡村医生,更是一名共产党员,为村里人的健康服好务,是我的职责,也是我一生最大的幸福,我打心底里热爱这份事业!”这是刘兴言经常说的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