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载入中...

当前位置:
首页 > 车祸新闻 > “六面红旗”扬双一

“六面红旗”扬双一

  浙江在线-安吉新闻网5月13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江汇)双溪河畔,昌硕街道双一村响起叮叮当当的敲击声,83间大寨房正在修缮。为了征得村民的同意,村干部、党员曾挨家挨户上门做思想工作,直到30多户全都举双手赞成,大寨房修缮计划才最终敲定。“听说村里收购的大寨房,将发展文创产业,大家都支持。”参与征迁的党员朱元朝说。

  双一村因竹闻名,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末,凭借对毛竹的开发利用,5次获得全国荣誉,被媒体誉为“竹乡红旗”。近年来,毛竹价格下跌,双一村一度落寞。但在村党总支的带领下,双一村实现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华丽转身”,2018年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3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7万元。

  “多亏了朱书记和村干部、党员们带动,全村越来越有活力。”走在双一村,村民无不这么说。

  支部掌旗发展兴旗民主正旗

  红旗引领,打开毛竹利用的多种方式

  “过去,我们是‘竹乡红旗’,长久以来‘红旗精神’仍然没有过时。”双一村党总支书记朱学星说,村里总结出“支部掌旗、发展兴旗、民主正旗、生态护旗、文化传旗、道德扬旗”的“红旗精神”,以“六面红旗”引领全村发展。

  成事在人。在双一村每个重点项目建设现场,不分工作日还是周末,不分白天黑夜,总能看到村干部、老党员的身影。这批“监工”,保证了项目的落地。这些人被誉为“红旗先锋”。为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双一村制定《双一村党总支党员先锋守则》,明确党员职责,打造出一批能干事、干成事的“红旗先锋”。“红旗先锋”专门攻破重点、难点工作。以重点项目推进为例,村两委、村后备和老党员干部组成一支重点项目监督队,每名干部联系1-2个项目,每周召开项目专题推进会,稳步推进项目落地,也因此,在毛竹林流转、大寨房修复以及征地等各项重难点工作中,涌现出不少朱元朝这样的“红旗先锋”带头破难。

  有了“支部撑旗”,双一村的各项事业如火如荼推进。毛竹不值钱,那么村里就统一流转毛竹林,引进项目,把毛竹林的生态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双一村成立了安吉双富毛竹专业合作社,通过采取“党总支+合作社+农户+集体经济”的模式,引导全村90%农户入股合作社,在党员的带头下,全村农户纷纷踊跃报名,流转毛竹林达1.42万亩,基本覆盖全村1.5万亩毛竹林。

  统一流转毛竹林之后,村里就能放开手脚做事。“我们双一村的环境很好,从来不缺资源。”朱学星说,2015年以来,村集体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相继种植400余亩杨桐和70余亩三叶青,预计今年能实现经济效益超过100万元。同时,双一村还引进了工商资本合作创办“圣竹福泉”水厂,每年生产袋装水6000袋,为村级集体增收3万元;借助2017年献礼十九大的影片《青恋》在双一村拍摄的机会,双一村成立青恋双一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大力发展文创产业,盘活集体资产达2.5亿元,双一村通过“发展兴旗”,把竹的价值无限放大,如今的双一,能看竹、吃竹、体验挖竹笋、购买竹工艺品,还能品味竹文化。

  从单一靠毛竹发展,到多种方式放大竹的价值,这是观念的转变。能做到这,不是靠村干部一张嘴皮子,而是靠公开透明的决策机制。

  今年年初召开的村民代表大会上,按照惯例实行项目票决制,以此筛选项目,不过与往年不同的是,双一村将票决过程全程录制,并把视频上传至电视端的“三务公开”系统,村民们只要在家打开电视,就能监督民生实事票决的全过程。“这样所有事情都敞亮了,集体的决策汇集大家的智慧,当然不会错。”村民们说。“民主正旗”下,双一村的每一项重大事项都由村集体决定,村里迈出的每一步,都凝聚了全村的意志。

  生态护旗文化传旗道德扬旗

  时代变迁,优良传统恒久留传

  在谋振兴的同时,双一村一直以来的传统却没丢。位于凤凰水库库尾的双一村,承担着涵养城区生活用水水源的重大责任。自古以来,双一村就特别重视生态环保,也因此,双一大毛竹基地、古树群、高山湿地、将军滩以及天龙壁等自然景观得以完好保存。为了保护水源,2007年以来,双一村相继出台了《双一村生态公益林管护公约》、《双一村生态资源保护公约》,组建“古民居保护志愿队”、“古树名木保护志愿队”、“河道管理志愿队”三大村民志愿队伍。在2010年,村里就率先将禁止村民在山区、林区使用草甘膦等农药写入了《村规民约》,如今此村规已推广至安吉全境。

  近年来,双一村先后投入了6000余万元,陆续实施了污水处理、垃圾分类、村道硬化和林道硬化等工程,成功获得了“中国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省级“一村万树”示范村等称号。为了保护村中古银杏树,村里投入300多万元,搬迁了2幢民房,建起了银杏公园,老百姓夸赞“过去是树让人,现在是人让树,为了保护生态,村里真舍得”。2017年,献礼十九大的电视剧《青恋》来到双一村拍摄,剧组人员无不对双一的环境赞不绝口,大家说,“果然没来错地方。”

  钟灵毓秀,良好的生态给双一赋予了厚重的人文底蕴。至今村内保存有三百多年历史的朱氏祠堂,百年以上古民居17幢,70年代建造的“大寨房”83间,修于民国时期的《朱氏宗谱》、《李氏宗谱》、《方氏宗谱》至今完好保存。有感于双一村的文化传承,一位英国的大学教授曾经把双一比喻成“中国农房博物馆”。为了保护好文化资源,村里才费尽心思进行大寨房的修缮,如今,在昌硕街道的支持下,大寨房的已完成70%,预计5月底能全部完成。

  良好的生态、厚重的文化底蕴,孕育了淳朴的民风。双一村朱氏家族是南宋思想家朱熹的后裔,800多年前的家规是“孝顺父母,尊敬长上,教训子孙,毋作非为”。凭着四条家规,家风和美,村风和畅。年近八十的朱梦熊和俞卫华夫妇以孝为先,继母因车祸腿部骨折10年卧床不起,夫妻视老人如亲娘,日夜陪护、精心照料。长辈为先立好样,子孙随后争自强。全村子孝孙贤,邻里和睦,先后有300人考取了北大、清华等知名高校,是安吉有名的状元村。

  为了把优良品质传承好,双一村时常举办“家规家训传帮带”等活动,以传帮带的形式,将家规、家风、家训和家梦融入到百姓日常行为自觉中去,由老一辈党员、乡贤传授年轻一辈,让好的村风、民风和家风成为新时代道德建设的方向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