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载入中...

当前位置:
首页 > 车祸新闻 > 茶山深处“拓荒牛”

茶山深处“拓荒牛”

  中新网山西新闻12月17日电 (通讯员 胡慧琴)“山上和尚头,处处石头沟、地上没抓的、地下没挖的、早上煮瓣瓣,中午炒片片,晚上蒸蛋蛋”,这首顺口溜就是兴县东会乡寨上村自然条件和人民群众生活的真实写照。位置偏远,山大沟深、土地贫瘠、资源匮乏,让一代又一代的寨上村人过着艰苦的贫困生活。

  “ 如何摆脱贫困?”是寨上村人面临的突出问题,也成为寨上村祖祖辈辈共同的奋斗目标。

  1985年,白兴明还是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他从小耳濡目染,传承着先辈们吃苦耐劳、努力拼搏的优良传统,便年纪轻轻就担任起了寨上村的村主任,与村民一同耕地种粮。

  就这样,他日复一日的过着穷苦的日子,十年都没有改变过。1995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了苗木种植,发现了生活新的希望。这个不甘落后、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毅然决然辞去村主任,离开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寨上村,开始了自己新的人生。13年的打拼,他从卖苗木到承揽苗木绿化工程,从一个种植苗木的农户成为了承揽工程的老板,最终摆脱了贫困、奔向了小康。

  2008年,当他归来时,看到村里的百姓依旧过着穷苦日子,他心中感慨万分,希望用自己的“致富经”带领村民脱贫。

  当大家亲眼目睹踏实能干、眼光超前的白兴明靠自己的努力发家致富,便不约而同地把他当做村里的“榜样”和“致富带头人”。人们对他的“崇拜”和对脱贫致富的渴望,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这一年,村委换届选举时,白兴明第三次担任寨上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那一刻,使命感、责任感再次唤起他内心深处带领村民致富的“欲望”。

  回忆起选举时的场景,村民武彩平说道:“白兴明能被选举为村干部凭的就是人家的吃苦耐劳、聪明能干,再村里也挑不出他这样的能人。”村民李保珍也表示赞同的告诉记者,“他当村干部是大家公认的,当时选举他的时候是全票当选、没有异议”。

  看到村民们对自己的信任,白兴明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让村里人们的日子好起来。带着这份誓言,他一干就是十一年。

  刚上任时,他时常站在村口的高山上放眼望去,当时的寨上村没有一条像样的路,水电不通,破旧的房屋稀疏散落在沟壑纵横的大山里,种植农作物单一,村集体经济为零,人们日复一日过着苦不堪言地穷日子。

  白兴明心里明白,修路是改变寨上村必须走的第一步。他凭借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多方奔走跑项目,千方百计要投资,2011年,一条3公里的公路终于拓宽改造完成了,打通了梗阻,更加方便了寨上村与外面世界的联系。

  路通了,白兴明就带着村民外出调研学习,邀请专家进村实地考察。经过一段时间的奔波和认真考量,结合自己多年的林业种植经验,他下定决心要盘活土地资源发展乡村新业态,充分利用东会乡水源足、海拔高、生长慢、树形好的优势,种植云杉、油松、柏树等绿化树种,将发展苗木种植做为寨上村村民致富的突破口。

  发展林业种植前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技术和土地资源。筹集资金困难,但土地问题更难。当时的寨上村是个传统的纯农业村,人们观念陈旧,土地是村民们一生赖以生存的“宝贝”,除了种庄稼,其他经济作物都不肯接受。

  白兴明是农民的儿子,他深知农民对土地的那份感情。一时间,苗木致富之路被这份“土地情”阻断了。

  “有本事”的他并不是没有机会离开这个贫穷的小山村,“真性情”的他也不是没有想过“打退堂鼓”,但他心里一直牵挂着、也不愿意放弃这些还在苦难中难熬的寨上村村民。

  白兴明重新燃起希望之火。村民不接受,他就一次又一次的动员村民,带头在自家耕地里种起了油松和杨树;没有资金,他就四处奔波、到处筹措,甚至花自己的积蓄,筹集了15万元;缺乏技术,他就自己带头去学习,自己掌握了再教给村民。就这样,他拖着疲惫的身体,奔波于山间地头、村民家中、政府部门,硬是把这件事办成了。

  2011年,村民看到他种的油松和杨树卓有成效时,全村纷纷掀起一场种树的热潮。白兴明免费为村民提供幼苗,并承诺帮助村民解决销路。解除了后顾之忧的村民们,当年就种了100余亩。

  一株株苗木饱含了白兴明的心血,也代表着寨上村新的希望。

  “要精准扶贫斩断穷根,不能让贫困继代传递”这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向全社会做出的庄严承诺,他一直铭记在心,也用实际行动践行着。

  在接下来的6年间,在白兴明的带动下,苗木种植辐射全乡,规模已发展到800余亩,并陆续成立了25家苗木专业合作社、17家造林专业合作社,涵盖本乡农民900多户,其中贫困户500余户。

  白兴明在种树这一行里有自己的一本“种树经”――种树栽花来不得半点虚假,下的功夫不到,成活率见不了成效,看似哄了别人,实际是骗了自己。就说起苗,设计多大的土球、多大的树冠、高度多少,绝不能含糊;选苗,就算离公路较远、边角沟道那些验收人员去不了的地方,我都会自己去验,绝不能“偷工减料”。

  在他这种思想的支撑下,生意越做越大,白兴明承揽的造林工程,成活率每年都在90%以上,业务越做越大。

  近年来,造林专业合作社承揽了包括蔚汾湿地公园、南山公园、晋绥烈士陵园、四八烈士纪念馆、高速通道绿化五项大型造林绿化工程,创造产值达到8600余万元,帮助本村以及邻村苗木种植户销售各类苗木800多万株,常年带领本村及邻村100多工人从事栽植及管护工作,每年实现劳务收入300多万元;单苗木种植及销售这一项,每年可为每户种植户增收1万余元,可为每个栽植养护的务工人员每年至少增收5000余元,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解决了社会闲散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助力寨上村2017年实现整村脱贫。

  “通过种苗木,我家脱贫摘帽了,生活越过越好了,现在干劲十足,今年想再扩大(10)亩。”48岁的村民牛小云自从尝到发展苗木种植的甜头,便成了好政策的“代言人”。

  2017年的一个冬夜,凛冽的寒风在山谷里怒吼,鹅毛大雪在天际间飞扬,飘落在村里每家每户的屋檐,亮堂的屋内,人们围坐在火炉旁取暖,说着笑着。那一刻,白兴明像是寨上村村民的“父亲”,欣慰之余却又开始新的思索。他正寻思着一件更重要的事:要开始新的规划――建设宜居美丽乡村,让村民的生活变得更好?

  为了让这些规划尽早实现,他白天在工地搞建设,晚上在灯下改规划。3年间,寨上村新建了一座桥梁,深挖盐碱地空水沟1500米,修筑排洪干渠500米、堤坝750米,新建一个卫生所,安装太阳路灯57盏,户户通街巷硬化2万多平方米,新修标准化公厕4座,垃圾池15个,栽植绿化树木2000余株,路面加宽硬化1500米,公路排水2000米,硬化广场800平米,新建了310平米的洗澡、理发、红白事务、碾米磨面房综合一体的便民服务中心以及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并配齐了设施设备,新建了100平米图书室一间,新建100平米文体活动室一间。这一切,让寨上村人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也兑现了白兴明当初的诺言。

  作为寨上村的村主任,在任职的20个年头里,始终没有忘记一名共产党员的使命,不论何时,只要村民需要他就义无反顾地冲在最前面。带领百姓脱贫致富如此,生活中亦如此,

  因为白兴明,寨上村告别了贫困,村民都很感激他。在村民眼里、心里,他是农民的好儿子、人民的好干部,更是百姓的“衣食父母”。

  2009年的冬天,寨上村民贺丑小给修建太兴铁路的一家施工企业打工因车祸死亡,因工程层层转包,大工头、小工头好几个,互相推诿不负责任,双方也没有任何劳动合同手续,出事后没人管。贺丑小的妻子还患有糖尿病,每天医药费开支至少得50元,两个孩子患有视力障碍,祸不单行,又突然失去家里的“顶梁柱”,顿时就像天塌下来一样。在得知情况后,白兴明跑前跑后,联系太兴公司、中铁十二局、临县重点办、公安机关,费尽周折才找出责任单位,帮助办结了全部赔偿事宜。

  他总是在村民最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在寨上村,群众的大事小事都少不了白兴明忙前忙后的身影。他时常笑着说:“我是寨上村人,是一名普通的村干部,群众找咱帮忙办事,说明咱还有用,群众还看得起咱。”

  白兴明的妻子感慨道,已经记不清自己的丈夫有多少次半夜起来驾车送病人、孕妇去县城医院,记不清有多少次带老弱病残到县城去办医保、去激活社保卡、去修改户籍信息;也记不清有多少次为村民的家事四处奔波了。

  20年,白兴明用真心真情真意将全村人民群众团结起来,干事创业,将寨上村这个人们都不看好的“废村”变成了满目苍翠、经济发展稳定的“希望村”。如今的村里,桥架起来了,渠修起来了,堤坝筑起来了,文化生活公共设施完善起来了,“奋斗”中的寨上村面貌焕然一新,也为全村群众脱贫致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年,白兴明努力把这座苍凉的荒山变成了满目苍翠的青山,更变成了寨上村人的“银山”。如今的他,依旧没有停下奔波的脚步,他希望寨上村走向更远更富裕的明天。

  20年来,白兴明不负众望,搞活苗木种植,带领村民致富,在积贫积弱的小山村里续写不平凡的人生;20年来,白兴明不忘初心,修路架桥建渠,建立美丽宜居乡村,让寨上村在新时代里开启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