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边脱贫摘帽:感恩奋进
脱贫光荣,榜样的力量激发起斗志!
感恩奋进,内在的精神凝聚成行动!
……
聚焦“两不愁三保障”、解决物质上的“脱贫”,更聚力“内生动力”、解决精神上的“脱贫”,“感恩奋进、脱贫光荣”被深深厚植在峨边人的心里,汇聚成峨边彝族自治县脱贫摘帽的磅礴力量。
近年来,峨边县委、县政府通过“感动峨边”人物系列评选,表彰奖励“脱贫致富之星”“先富带后富之星”等活动,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激励群众,为贫困户注入不等不靠、自立自强的精神之“钙”,提振脱贫“精气神”,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和斗志,激发内生动力,激活“关键力量”,实现了由输血扶贫向造血扶贫的“发展型”转变,全县15万彝汉同胞用无数个个人“奋斗史”,共同书写出了向贫困说“不”的新篇章。
心若在梦就在
“请问何志强住在哪里?”
“你说养兔子的何志强啊,直接沿着公路往上走,到了有人的地方问一下就知道了。”
在宜坪乡草坪村,何志强因养兔子而出名,也因兔子而得到村民的认可。
2015年,26岁的何志强带着自己以前打工存下来的5万元现金来到了草坪村,利用妻子家空置的场地,开始了创业——养兔子。“当时投入将近30万元,除了自己的5万元,很大一部分都是借的。”这个在村里搞出大动静的年轻小伙其实是位残疾人,左眼先天性失明,看东西全靠右眼。2016年,修好圈舍的何志强正式养起了兔子。凭着好学和不服输的冲劲,夫妻俩一年多就让养兔事业走上了正轨。
2017年底,刚刚还清贷款的何志强向村里的贫困户伸出了援手,向17户贫困户每户免费发放了6只兔子,后来,何志强将免费发放兔子的范围扩大到了村里的非贫困户。
“如果命运不公,我们就和他斗到底。”如今,何志强正着手将自己的兔舍从1亩多扩大到3亩多,存栏量也将从4000多只扩大到1万只以上,依托他成立的峨边县龙腾养殖种植专业合作社,希望带领更多人过上更好的生活。
在新场乡星星村,王维利的“王家院子”也日益兴旺。
2005年,王维利因交通事故致三级伤残。2015年,其所在公司破产,他的生活没了着落。在帮扶单位的鼓励支持下,他学习厨师技能,争取到产业发展基金,开办了星星村第一家农家乐。2017年9月,他的“王家院子”开张了,第一年销售收入超过4万元。热爱运动的他,2017年还在乐山市残疾人运动会上获得多个奖项。2018年又参加了省残运会射箭比赛。
“只要肯干,生活就有希望。”家住共和乡双峨村一组的师玉琼10岁时因摔伤造成瘫痪。凭着坚强的意志,她一手拄着竹棍、一手撑着小板凳,一瘸一拐地搞起了养殖,只用了一年时间就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当贫困户并不光彩,咱不能靠国家养一辈子。”2019年,师玉琼在一片赞誉声中荣获“感动峨边•脱贫致富之星”“乐山市脱贫攻坚奋进奖先进个人”称号,并被推荐为“四川脱贫榜样”。
在遭遇唯一儿子意外死亡、儿媳离家出走后,白杨乡54岁的残疾妇女马核阿林给自己下了“死命令”:好好活下去。除了政策的帮扶和亲友的资助,她把自家15亩林地打理得井井有条,为家里带来了持续的收入。
毛坪镇的王帮慧夫妇都是残疾人,通过参加村级组织的政策宣讲和技术培训,萌生了发展养殖业的想法。2016年4月通过多方筹资新建了100余平方米的养殖用房,开始了养殖能繁母猪、肉牛的致富之路。
“只要有恒心和信心,盲人的世界并不黑暗!”沙坪镇张茂军一出生眼睛就只有一点光感。2008年,在峨边县残联的支持下,他到市康复中心盲人按摩班学习按摩。2018年峨边多了一家“小张盲人按摩店”。凭借娴熟的技巧和热情的服务,张茂军的按摩生意逐渐火了起来,月收入达到五六千元。
这是峨边一个个贫困群众的奋斗史,也是一颗颗播撒在彝乡的希望火种。一个又一个“何志强”“王维利”“师玉琼”争先恐后,用一段又一段个人奋斗史,既创造出了属于个人的美好未来,也唱响了峨边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赞歌。
大家富才是富
出生在宜坪乡一户贫苦家庭的廖丽华,从一无所有的孤儿到致富带头人、市三八红旗手、养殖能手,不仅点亮了个人奋斗之路,也带领乡亲们走上脱贫奔康之路。
1997年,廖丽华离开家乡,来到金口河城区做米线生意。因为有不少剩料,廖丽华萌生了用剩料养猪的想法,并积累了“第一桶金”。富起来的廖丽华没有忘记乡亲们。2011年,她回到家乡先后开办了食品公司、养殖公司,并成立峨边丽华农业科技开发专业合作社,走“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之路,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
从2012年起,廖丽华开始为周边困难群众免费发放鸡苗和母猪。近几年又依托扶贫项目,通过免费发放鸡苗、母猪,免费提供技术服务,保底回收鸡蛋、成品鸡、生猪等,帮助宜坪乡群力村、庙岗村100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增收。
“我是一个孤儿,曾受过乡亲们的恩惠,也知道乡亲们的难处。”近年来,心怀感恩的廖丽华共为当地贫困户免费发放上万只鸡苗和数百头母猪,价值数十万元。
在五渡镇先锋村四组,天缘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陈治宏已带领村民发展5000亩牡丹,105户贫困户直接受益,辐射带动周边8个乡镇。每年4月,牡丹花朵在绿叶的映衬下荡起涟漪,先锋村成为峨边一张远近闻名的旅游名片。
在新场乡黄泥村,因病致贫的吉溜布罗在2016年摘掉了“贫困户”这顶帽子。2017年,吉溜布罗用外出务工赚的钱,加上镇里帮忙争取的4万元小额贴息贷款,买了7头牛发展养殖业。有了一定技术的他开始帮扶起其他村民,带动村民克惹木一养牛12头、吉溜兰提养羊80只、沙库罗罗养羊6只……
五渡镇胜利村的罗忠亮,2008年在务工时手受伤致残。罗忠亮并未向命运屈服,反而利用赔偿的3万元钱作为本钱,搞起了养殖业。如今,他的养猪场不但每年出栏200多头生猪,还带动附近五户村民养猪,每户每年也能出栏100多头。
新场乡星星村大学生王晓玲毕业后主动回到家乡,成立了电商平台村级服务站,通过淘宝网、天虎云商、微店全力推广“来自星星的山货”,带动全村57户贫困户户均增收1000元……
“一人脱贫不叫脱贫,一人致富不算真富”,随着峨边脱贫攻坚战的持续推进,共战贫困、携手奔康的共识在全县形成,在一批批致富能人、脱贫先进的带动下,峨边群众正阔步走上致富奔康路。
感动我感恩您
阿溜正布家成了村里的榜样。地处小凉山深处的勒乌乡山峰村是峨边最边远的一个村,属于深度贫困村。阿溜正布是山峰村最困难的一户。
阿溜正布的妻子立立牛牛谈起以前贫困潦倒的日子,几度哽咽:丈夫是智力残疾,自己也是先天肢体残疾,拖着两个年幼的孩子,对生活一度失去了信心。
2014年,阿溜正布家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县领导到山峰村调研时,根据他家的实际情况,专门扶持了他家两头黄牛,鼓励他们要振作精神搞好养殖业。
“他们问我干得起养殖不,我说行。结果隔两天就给我牵来了2头黄牛。”立立牛牛没有食言,如今他们家的2头黄牛已发展成为7头。拿着卖掉2头牛挣来的13500元,立立牛牛还清了外债。
脱贫后,很少出远门的立立牛牛专程从山峰村赶到县政府,手里提着自家养的土鸡和鸡蛋,想要感谢帮助她的人。“家里困难的时候是政府帮助了我,现在我生活好了,想要当面说声谢谢。”
81岁的杨村乡上云村四组脱贫户夏兴田将自家房屋的外墙写满诗。
“幸福生活/有保障/人人过得/好甜美……”“为难情感如何了/真实言语叙述好/干部真是好心人/见到贫困就心疼……”只有小学文化的夏兴田用一首首质朴的诗表达着自己的感恩之情,“党和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来帮助我们脱贫,帮扶干部像亲人一样关心我们家的困难,我们要懂得感恩。” 夏兴田话虽朴实却满含深情。
从“感动峨边”到“感恩奋进”,从“身残志坚”到“自力更生”,从“奋发有为”到“携手小康”,峨边群众以感恩奋进的姿态,告别贫困,迈进新时代。(记者 甘国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