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离的是疫情 传递的是真情
余晓莉说――
“他们是舍小家为大家的最美逆行者”
余晓莉说:“隔离观察区的48名医护人员,平均年龄不到31岁。他们也是血肉之躯,也是普通人家的儿女、丈夫、妻子、父母,他们更是当之无愧的白衣天使。”
黄仁勇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女儿11岁,儿子一岁半,爱人也是中医院内科住院部的医生。为了全身心战疫,他们把孩子送到了乡下父母家里。元宵夜,他在视频中与儿女见面,孩子一声:"爸爸,你什么时候来接我……"让他哽咽无语。
黄仁勇的父亲是乡村医生。1月29日,他在下乡监测武汉返乡人员体温途中突遇车祸,脊椎、胸椎、小腿多处骨折,但黄仁勇没有去陪伴、照顾父亲,因为他身边还有那么多隔离医学观察人员。
34岁的唐茁,夫人身患癌症正在化疗,儿子才3岁。他说:“已经有一个多月没有见到儿子了,也很担心生病的妻子。”
“这些天我的泪点很低。”刘燕说起身边同事的付出,就忍不住流泪。
余晓莉介绍,到隔离观察区工作的医护人员,基本上都是褪去稚嫩换上坚强年轻人。他们来这里之前,就作好了自己被感染的准备。为防止感染家人,他们或把子女托付给乡下的父母,或另找住房把自己隔离,他们都是最美的逆行者。
3楼A区的护士方健,双胞胎儿子还没有满两岁。进入隔离区以后,她在自己家住的小区找了一套房子把自己“隔离”。每天下班,面对着视频中孩子期盼的眼神,她的心中就是一阵酸涩。有时,实在想见儿子,她就跑到楼下大声呼喊儿子名字,隔空给他们一个拥抱。
黄仁勇说――
“隔离观察者都说这里是温馨的家园”
黄仁勇说:“集中隔离医学观察人员都是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他们不一定是感染者,但为了预防万一,必须进行14天的隔离医学观察。这期间,他们很多人会出现焦虑、恐慌、情绪不稳,甚至对抗等一系列心理问题,这给我们团队带来巨大的压力。”
69岁的唐大爷被送到隔离区,听说要隔离14天,非常激动,不肯进留观室,甚至把隔离区的门锁都拉坏了。医护人员耐心安抚,待他情绪稳定后才知道原由:老人的老伴还在人民医院住院,家里没有人,鸭子还在山上,猪也没人喂……医护人员及时与镇村社干部。当得知村社已委托人帮他管理家畜后,老人才安下心来隔离。
一天晚上10点过,正在观察区督查指导的刘晓平,得知三楼B区的张先生烟瘾难耐,异常烦躁。刘院长立即给他送去糖果,并进行心理疏导。当他情绪稳定后,刘晓平才放心的离开。
三楼B区的刘先生扯下口罩,到门口喊叫“我要出去!我不戴口罩!要死大家一起死……”仅20岁的护士何思逸异常冷静,苦苦劝解了半个多小时,才让他慢慢平静。
在集中医学观察区,心理干预是疫情防控这场硬仗中至关重要的环节。黄仁勇告诉我们,医护人员会通过手机和短信与隔离人员沟通、谈心,做好心理疏导,消除不良情绪,树立良好心态,让隔离人员静心隔离。
同时,他们还尽量满足观察人员的合理需求,不辞辛劳开展“心贴心”的订制服务。在这里,每天医护人员和隔离人员之间都在发生着很多暖心、贴心的事,让有形的隔离区化作无形的关怀。
隔离区来了一位1岁零2个月的小朋友,由于年龄太小不能吃过硬的食物,余晓莉与食堂联系,每天专门为小朋友熬稀饭;一位90岁高龄的老奶奶进入隔离区,余晓莉立即给她送上电暖炉,怕老人家经受不起寒冷......
一天晚上,一名三岁的小孩,和家长一起送到隔离区。晚上9点过,小孩饿得哭闹不止,家长十分着急,因为他们没带奶瓶和奶粉。护士赵丽送来了自己小孩吃的奶粉,余晓莉叫自己的妹妹送来了奶瓶……
元宵夜,护士饶芯萍给隔离的小朋友端去汤圆,小朋友高兴地围着小桌上的汤圆和荷包蛋,哼起了儿歌,陪伴的妈妈脸上也溢出了笑容。
3楼B区收治了一对母女,母亲姓周,女儿6岁多。一开始小女孩对饮食不习惯,护士姐姐就专门给她们加送牛奶、面包、糖果、水果等,还经常用短信与她互动交流,关系十分融洽。
“您们对我们母女非常上心,谢谢这些天对我们无微不至的照顾……”周女士在离开隔离区时非常动情。“感谢医护人员的帮助和关怀,让我们有信心坚持下来你们是抗疫英雄!有你们这么优秀的勇士,疫情结束指日可待。”
解出隔离回到家的简先生给医护人员发来短信:“感谢医护人员,让我们在隔离期间感到很温暖,有家的感觉。”
首页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