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世界野生动物绿色通道点个赞
给世界野生动物绿色通道点个赞
金羊网 2018-08-04日本人在铁轨下方为迁徙的乌龟修建特别通道
肯尼亚的“大象涵洞”
给动物设绳桥,让它们从容过马路
马来西亚在雨林中别出心裁地修筑了以绳索架设的动物通道,专供灵长类动物攀援使用以助其安全越过马路或铁路
文/图 若水悠然 采菊西篱
一 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带给动物的灾难
交通网络是保证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动脉”,也是生产力提升和社会进步的标志。然而,事情总还有另一面:随着越来越密集的公路、铁路遍布大地,地球上人类以外的一些“居民”——野生动物的生存、繁殖、迁徙却遭遇到越来越严酷、越来越巨大的威胁。
也许,以前人类根本没有想到过: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在缩短人与人、城市与城市,甚至国家与国家之间距离的同时,却在野生动物世世代代居住的家园,人为地添加了一道道残忍的“封锁线”。此外,在公路、铁路上丧命于车轮下的动物,远比人类多得多,只是媒体通常不屑于报道而已。事实上,“交通死亡动物”一词,时下已经成了一个在动物保护界日渐流行的新名词。
澳洲圣诞岛上的红蟹桥:帮助从雨林穿过城市到海边交配产卵的红蟹。为了防止红蟹闯上主干道,人们在路边设置围挡以引导红蟹安全过桥前行
在国外,不少高速公路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座长满杂草的天桥。这可不是荒废的人行天桥,而是专门给野生动物修建的过街天桥,也称“绿桥”或“绿色通道”,其正式名称是“野生动物通道”或“生态高架桥”。实际上这几种不同的名称都是指:为方便野生动物安全地横穿到公路另一边的地上或地下的通道,宽度大多为10-60米,其环境布置与周边完全一致,因而动物不会发现任何人为操作的痕迹。
有了“绿桥”,野生动物便可以从从容容、安安全全地从通道通过,与车辆互不干扰,其功能其实和公路或铁路上的过街天桥或地下通道相仿,只是过街者不是人而换成了野生动物。
自然,动物远没有人那么高的智商,过马路、铁路时,能聪明到舍近求远、费心费力地去寻找那些安全的斑马线和天桥,由此设计、建造野生动物通道也并非想象中那么易如反掌。具体来说,首先要调查清楚:哪些地点动物可能成群结队或频繁穿越公路?其次,通道安置在何处,动物穿越时才最为省时省力(即不让动物绕远道)?
此外,通道的样式和结构甚至色泽都要能吸引野生动物前来,最终成功地引导它们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原本步步惊心的公路、铁路横贯穿越。
二 在青蛙的聚集地手拉手连成人墙
其实早在“绿色通道”问世之前,德国人就意识到,与人类相比,动物的能力十分有限,常常需要人类助以一臂之力,才能顺利度过一生中可能遇上的多重难关。以前每年4月间,该国莱因兰-普法尔茨州都会出现一道奇特的风景线:成群结队的中小学生在老师和家长的带领和组织下,帮助当地从冬眠中苏醒过来的青蛙越过当地的公路,从冬眠地迁徙到远方的繁殖地。每到这时候,孩子们便走出校园,在青蛙的聚集地手拉手连成人墙,让过往车辆减速或暂停,耐心等候青蛙们过公路。对那些爬得比较慢的青蛙,孩子们还会拿着小盆把它们捉起来,送过公路后再予以放行。
据悉,这个“传统”在该州出现第一座“绿色通道”之前就已坚持了数十年之久,甚至在战火纷飞的二战时期,都没有放弃,以至于有位美国随军记者感叹说,想不到在法西斯肆虐的血色德国大地上,竟然发生着如此充满爱心和温馨的故事——这哪里是战地呀,而仿佛来到了人与野生动物和睦相处的伊甸园!
三 车祸:导致美洲豹等珍稀动物濒临灭绝
到了上一世纪70年代,日新月异的高速公路系统使得仅在美国一地,每天都有至少100万只野生动物在公路上与飞驰而过的机动车相撞而死于非命。美国某环保组织经过长达15年的跟踪统计,证实导致美洲豹、灰熊等珍稀动物濒临灭绝的罪魁祸首不是食物缺乏或人为捕猎,而是高速公路上随时随地发生的车祸。
此外,还有专家进一步强调,穿越森林的一条四车道公路对于森林哺乳动物所起的封锁或隔离作用,就相当于一条两倍于这个宽度的两米深的河流,由此导致的动物无法正常觅食、繁殖和迁徙,造成的对动物种群的潜在威胁,与直接的交通事故相比不分上下。
由此,同样面临由越来越密集的高速公路、铁路导致越来越多“动物车祸”的英、德、荷、加等国与美国一起,开始设计为被交通网络分割得支离破碎的动物栖息地修建“平安走廊”,即“野生动物通道”,这也是今天的“绿桥”之雏形。此后,法国、奥地利、瑞士等国也紧紧跟上。
不过,当时北美和欧洲各有所好:北美偏好为野生动物挖“地下通道”,让蛙、蛇等小型动物走人造管道,驯鹿、野羊等大型动物过桥下涵洞;而欧洲则更喜欢为大型动物搭建跨越式的高高在上的“过街天桥”,还在桥上模拟大自然的地形并种植与周边环境相似的大量草木,“绿桥”也是由此而得名。
后来,加拿大班夫国家公园发现,一些大型哺乳动物,特别是棕熊、豹子等食肉动物,有向高处攀爬的习性,而对黑乎乎的地洞敬而远之。于是北美的“动物通道”设计者决定学习欧洲人,很快北美大地上也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欧式“绿桥”。
而在近些年来,许多发达国家在设计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工程时,还开始考虑为鸟类,甚至更低等的昆虫预设专用通道。
此外,也有些国家考虑周到,专门给河面宽、水流急、水中猛兽(如鳄鱼)多的河流架设悬空的“绿桥”。研究证实,这类“绿桥”可以大大减少动物涉水途中的伤亡事故。
时下欧美各国均已制定了严格的法律法规,明文规定穿越动物栖息地的铁路、公路工程必须通过环保部门的鉴定和批准,不然不能上马。擅长兴建不同类型“绿色通道”的五花八门的专业公司纷纷应运而生,并形成了一条新的绿色产业链。而各种民间力量也经常组织志愿者(其中大多是学生和退休老人),在野生动物需要“过路”的高峰期进行疏导和辅助工作。
修建野生动物通道的做法,同样也保护了高速公路地区的行车安全,汽车撞上动物的车祸减少了80%。
新加坡的拱形“动物天桥”蔚为壮观
四 荷兰是世界上最早修建“绿桥”的国家
说到“绿桥”,就绕不过荷兰,因为荷兰是世界上最早设计和修建专供野生动物穿越的“绿桥”的国家。如今,国土面积极小的荷兰竟然已拥有600多座“绿桥”(包括生态天桥和地下通道),密度之大世界居首。
荷兰还是世界上第一批在自己的国土上,将数以百计野生动物通道整合为“绿桥”网络的国家之一。横跨在荷兰A50高速公路上面的著名的沃思特·霍夫生态通道,就是隐藏在密如蛛网的“绿桥”网络中的一条主干道。实际上,大多数“绿桥”都很渺小,但合在一起,其巨大的功能就能保证野猪、红鹿、獐鹿以及濒危的欧洲獾的安全迁徙。可以说这些“绿桥”如同一根根绿色的纽带,极大地强化了各地区物种间之间的联系,完善了野生动物的迁徙、繁殖,并由此为当地的生态平衡提供巨大的正能量。
即便荷兰处处都有“绿桥”,但野生动物在穿越公路或铁路时的交通事故仍免不了偶有发生。好在荷兰每一个省都设有动物保护机构,日夜有人值班,专门负责救护受伤动物,市民只要拨打114,动物急救车就会像救人的112急救车一样呼啸而来。保护动物的意识在荷兰如此深入民心,以至于每每见到飞驰的动物急救车,人们自会像对待救人的救护车那样让道。
荷兰人的精打细算在欧洲是出了名的,但这并不妨碍很多荷兰人每月都会给一些包括“绿桥”管理处这样的野生动物保护机构主动捐款。而正是广大国民的慷慨解囊,使得该国“绿桥”的建设和维护从不缺钱。
五 加拿大班夫国家公园有41座“绿桥”
加拿大幅员辽阔,是世界上拥有国家公园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国家公园里聚居着大量野生动物,由此需兴建的野生动物通道从数量上说,比面积窄小的许多欧洲小国要多得多。注重节约的加拿大人灵机一动“变废为宝”,索性将一座座已废弃不用的高速公路引桥改成“绿桥”。仅在过去3年内,该国就有2000余座废桥成功地“转型”为“绿桥”,而所需费用可节省至少一半。
加拿大也是欧洲以外国家中,最早务实地提出在“绿桥”设计上“向欧洲人看齐”的国家。原来,起先加拿大紧跟美国,对欧式的动物“绿桥”嗤之以鼻,认定欧洲人是在“吃饱了饭乱折腾”,他们坚持在公路下方修筑很多涵洞,让蛙、蛇等小型动物走管状涵洞,驯鹿、野羊等大型动物过桥下大型涵洞。
但后来加拿大研究者发现,不少大型哺乳动物和灵长类动物并不喜欢钻地洞,而热衷在“高高在上”的高处攀越,于是加拿大也开始采用“绿桥”的形式,同时仍然保留着在高速公路下方原有的大小涵洞。“双管齐下”后效果奇好,加拿大一度也成为动物通道设计最先进、最科学的国家之一。
在加拿大班夫国家公园中,目前就有41座野生动物穿越通道(包括6座“绿桥”和35个地下通道),成功地编织了一个四通八达的“局域网”,以方便野生动物安全地通过一条贯穿加拿大的主干高速公路。自从1996年开始监测以来,共有11种哺乳动物,其中包括熊、麋鹿、美洲豹等,安全地穿越这些通道达20万次以上,同时还帮助多种濒临灭绝的动物摆脱了困境。
六 美国环保部门深度介入交通设施的建设
为了保证野生动物通道真正发挥作用,美国各级政府制定出了严谨的计划,规定了在不同地区和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野生动物通道内外的环境布置标准。此外,还在世界各国中率先专门设立相关的法规,明文规定对破坏野生动物通道者如同破坏高速公路者一样将毫不留情地科以重罚。
美国也是在世界各国中率先立法规定,凡是兴建须穿越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公路、铁路,必须同时获取交通部门和环保部门的“双重”批准,在设计和修建过程中,各级政府必须无条件地在财政上、技术上全力支持野生动物通道建设。
美国在设计、兴建以及提升野生动物通道效果等方面也注重科研投入。例如,为了保证小型动物种群间的交流,美国科学家第一个在公路下方,设计了专供小型动物穿越的管状通道。而给小型动物设计涵管和通道并不简单,需按照周边环境对其进行精准布置,“小不点”们才可能毫无顾忌地放心前来,并心甘情愿地投身其中,最终成功地与其中的环境融为一体。
为此,著名的马萨诸塞州大学和达特茅斯学院的研究生们在教授的带领下,数十年来一批又一批地在实地做细致又艰苦的对照、实验等研究,而他们,也只占全国这方面研究的科研人员的一小部分。
此外,环保部门还定期派出大批生物工程专家,对大大小小、长长短短、上上下下的各类野生动物通道作反复检测和审核,发现问题即在第一时间予以解决。
七 青藏铁路被国际社会誉为“绿色铁路”
我国青藏铁路绵延1110公里,蜿蜒游行于“世界屋脊”,其中海拔超过4000米的路段有970多公里,可以说是一条建在云端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也是目前世界上跨越自然保护区距离最长、数量最多的铁路,穿越了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青海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西藏色林错自然保护区。青藏高原既保留了许多古老的物种,同时又是现代物种分化和分布的中心。这里生活着大量珍稀的草原动物如藏羚羊、盘羊、藏原羚等,故在青藏铁路沿线为它们设计形形色色的通道、搭建一道道生命的桥梁势在必行。
青藏铁路上的动物通道
我国青藏铁路的设计者曾经专程赴野生动物通道事业发展比较成熟的德、法两国观摩学习,详细考察了科隆——法兰克福高速铁路、巴黎——马赛高速铁路。他们了解到,这些高铁在正式动工前的20年中,都做了环保方面的功课,其中设计和建造五花八门的野生动物通道即是重点之一。这些铁路沿线采用了几乎所有的国际主流野生动物通道模式,包括桥梁下方通道、隧道、路基下方涵洞、警示标志与平面路基等,对我国的野生动物通道设计者启发很大。
我国专家从欧洲“取经”归来后,便根据青藏铁路沿线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迁徙规律等,在相应的合适地段精准地设置了野生动物通道,以最大限度地减少铁路运营对各种野生动物生活、迁徙和繁殖的干扰。野生动物通道设计时不仅吸纳了野生动物专家、环保部门的建议,还征求了当地牧民的意见。对于不同习性和种族的野生动物,专家们在设计通道时也采取“因人而异”的方式,例如,对于高山山地动物群,主要采取隧道上方通过;对于高寒草原草甸动物群,主要采取从桥梁下方和路基缓坡通过的模式。可以说,青藏铁路沿线,从欧洲借鉴而来并结合当地特点的多种模式的野生动物通道比比皆是。由此青藏铁路也被国际社会誉为“绿色铁路”。
本版统筹/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