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载入中...

当前位置:
首页 > 车祸新闻 > “他要是沒走,看到這片果樹林該多高興!”

“他要是沒走,看到這片果樹林該多高興!”

大地回春,春耕在即。村外的一片果樹苗已開始吐綠抽條。涼城縣東勝村村民每每出入村庄看到這片果樹林時,便想起劉濤,大家都感嘆:“他要是沒走,看到這片果樹林該多高興!”

群眾口中的劉濤,便是原烏蘭察布市氣象局派駐涼城縣東勝村的第一書記劉濤,去年9月10日,在由扶貧點回單位聯系扶貧事宜途中,差3個月就退休的他被一場交通事故奪走了生命。

修通一條路,他走進了村民的心裡

3月中旬,剛剛被一場大雪覆蓋的烏蘭察布大地,依舊春寒料峭。記者驅車沿著110國道來到涼城縣麥胡圖鎮東勝村。

在村委會辦公室裡,大家圍著火爐正商議著春耕的事宜。當記者提起第一書記劉濤時,大家搶著說劉濤做過的一件件感人事情,臉上流露出悲傷的神情。

50多歲的村主任王來喜哽咽地說:“我們打了5年的交道,好人吶,說走就走了!到走,他心裡想的還是扶貧的事、還是我們村裡的人!”

2014年6月,這位氣象戰線的老兵積極響應組織號召,來到東勝村成為一名幫扶干部,一干就是6個年頭。

從東勝村到主公路,有一條2.4公裡的水泥進村路,這是東勝村與外界聯通的命脈。據東勝村黨支部書記劉海龍講,從他記事起這條路就坑坑窪窪不好走,一下雨,村裡的人出不去,外面的人進不來。

2014年6月,劉濤初次到東勝村時,就嘗到了這條路的苦頭。單位送他到村裡報到的小車卡在坑裡,還是村民們一起幫著推出來的。駐村后,他抓的頭一件大事就是盡快修路。

他立即和村干部一道丈量路長,預算資金,起草申請……很快就申請到了一筆修路資金。當年9月底,這條路開工建設。施工期間,劉濤每天守在現場,抓進度,抓質量,一個月后一條嶄新的水泥路在上凍前修成了,從此東勝村告別了行路難。

去年秋天,東勝村連片種植的2000多畝青貯玉米如約被涼城海高牧場全部收購。該村近200農戶因此平均增收2000—3000元。

村民趙建忠說:“這要感謝劉濤書記。春天的時候,是他帶著扶貧工作隊的同志,動員我們種青貯玉米,給我們算賬對比不說了,還幫我們跟海高牧場聯系訂單種植。他把我們的事,當自己的事來辦,這麼好的人就這樣走了,我們心裡真是難過。”

自掏腰包為困難老人送米送面,像兒子一樣親

雖然半年過去了,可81歲的老人羅蓮香老人一說起劉濤不由地兩眼淚光,她說:“我老是想起他。看我蒸大米用小盆在大鍋裡蒸飯費事,自己花錢給買來一個電飯鍋。”

羅蓮香老人的子女常年在外務工,一人獨居在村。劉濤來到東勝村的這幾年在生活上沒少關照老人,送米送面送油,過年過節時,水果蔬菜肉也沒少往來拿。聽說羅蓮香家的電線燒壞了,劉濤二話不說,開車去鎮裡買電線給換上。

所有這一切都是他自己掏腰包,老人看在眼裡記在心上。多年相處下來,他們早已視彼此為親人。他來串門老人有時也會留他吃飯。回想以往種種,羅蓮香老人說:“他走了,我就少了一個兒子。”

劉濤這些年,把東勝村當成了家,村民都是他的家人。在開展危房鑒定過程中,劉濤發現貧困戶王潤河家的住房后牆上有指頭寬的縫,多年失修岌岌可危。

“這得盡快改造。”劉濤和同行的村干部說。可屋主自己卻不太情願,認為兩口子身體不好,錢也不寬裕,沒有能力改造。為了做通他們的思想工作,劉濤不知往王潤河家跑了多少趟。

看劉濤事事從他的角度考慮,王潤河終於同意改造了。很快,村裡幫他家申請的危房改造項目開始施工,2016年底新房建成了。住在結實明亮的新房裡,老王說:“這新房壓棧(封頂)的時候,看我手頭拮據,還是劉書記自己花錢給買的豬肉,安頓我給工人們好好吃一頓。”

東勝村村委會副主任寧國生回憶他初次陪劉濤去貧困戶杜迷元家時,發現房子破爛不堪不說,窗戶上的玻璃掉下好幾塊。那時候已是秋末,涼風颼颼地往裡灌,這怎麼能行?劉濤當時就量了窗戶的尺寸,自己去鎮裡買回來玻璃幫助安上。接著在劉濤和村干部的關注下,杜迷元享受到國家危房改造政策,住上了新房,沒錢買家具,又是劉濤幫他解難題,聯系涼城縣氣象局要回來閑置的桌椅板凳,又自掏腰包雇車拉到他家。

舍小家,為大家,他從無怨言

村民們都夸贊劉濤是個心底無私的好干部,他把時間和精力都獻給了幫扶工作,對家人則留下了很多虧欠。

劉濤家至今住在頂樓。妻子康曉平說:“當初買個頂樓還不是考慮到價錢便宜些。可現在年齡一年年大了,每天爬樓辛苦不說,夏天熱、冬天冷,去年還有好幾處漏雨了,可老劉也顧不上管。 ”

妻子患有乳腺癌,動過大手術,身體一直不大好,需要有人照顧,可兒子在外地,他又常年不在家。一次,本來說好要陪妻子一起去北京復查,臨行前他接到村裡扶貧檢查的通知,隻好把票退了。

去年9月,老母親不慎摔斷了腿。劉濤趕到醫院陪老母親檢查完后,又要趕忙返回村裡。劉濤臨走前把老母親托付給姐姐劉楓:“扶貧工作正是緊要關頭,村裡等著安裝水泵,咱媽就交給你了!”

烏蘭察布市科技局扶貧干部楊國文感慨地說:“我倆包扶的村僅隔一條公路,來往比較密切,他工作的認真勁兒無人能比,我問他圖啥,他說,‘我能為扶貧做點事,有一種成就感、價值感!’”

青山依舊。雖說劉濤走了,可他仍活在東勝村群眾的心中!(記者 皇甫美鮮 實習生 烏雲夫)

(責編:劉澤、張雪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