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何建华生前战友:倾听老民警矢志不渝的初心
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没有身穿白衣,没有救死扶伤的精湛医术,他们说自己不是英雄,却拼尽全力,在战“疫”一线,只求把病毒封锁。
1月26日(农历正月初二),正在执勤的内蒙古兴安盟突泉县公安局育文派出所民警何建华突感身体不适对同事说:“我去吃点药一会儿就回来!”然而,战友却再也没有等到他回来……1月26日,何建华倒在了自己最熟悉的战场,生命永远定格在了疫情防控第一线。
2月16日晚8时,中国长安网联合内蒙古长安网,邀请何建华警官生前的战友何平、王艳秋,参与了#安哥会客室#线上微博访谈活动,从他们口中,我们还原了战“疫”逆行者何建华鲜为人知的故事。
他对工作有一股子“倔劲儿”
“老何”是同事对何建华的昵称。在他们眼中,何建华对工作非常执着,有一股子“倔劲儿”。
老何下片时最常说的一句话是“我在您身边,有事您说话”。他下片区走得勤,常和群众打成一片。
“在我们那儿,老何可有名了。有时晚上,还和大爷大妈一起跳广场舞。年纪大一点的,都管他叫小何,小一些的都叫他老何。”王艳秋说道。街坊邻居有什么事,他都主动去办,户口簿、身份证办回来后,常常是还没等人家来取,他就直接送家去了。
很多人不知道,2002年,老何在一场意外的车祸中肾、脾受到巨大损伤,身体也变得虚弱。他常年高血压,经常怕凉、失眠。
但即使是这样,如果有案件和纠纷需要调解,老何是不处理完,坚决不放弃。何平回忆,何建华在自己的警务区,如果发现矛盾,必须及时化解和处置,一次不行就二次、三次,最终得处置成功才算完。
今年过年,所里考虑到之前十四届全国冬运会安保工作比较繁重,特意安排何建华备勤调整,不用到一线,但是他还是主动请缨到一线。
“你们勤盯着点,我吃点药一会儿就回来”
“要和被检查人员站在平行风向上,避免互相传染”。上岗后,老何不停地叮嘱着身边的同事。他说,这是2003年抗击非典他得出的宝贵经验。
突泉县没有铁路,也没有机场。突泉县汽车客运站是全县32万人出行的唯一公共交通运输通道。因此,这里也成了防控疫情的重点区域。抗“疫”战争打响后,育文派出所的民警开始协助疾控部门对进出站的人员进行登记、消毒和体温检测。
“你们勤盯着点,我去吃点药一会儿就回来!”何平和王艳秋清楚地记着,大年初二那天下午一点多,老何说他身体太不得劲了,得回家吃点药,谁知,这一转身,竟是永别。
在和何平交谈中我们了解到,那天上午8点半,所长魏春辉安排部署疫情防控工作,老何主动提出他对客运站情况比较熟悉,便带着他和王艳秋到了车站。
10点左右,没有车辆通行,老何和他俩一起返回车上休息。老何说脑袋疼,可能昨晚没睡好,要下车走走。
何平知道他有高血压,劝他吃了药去休息一下,他总是说:“忙完这阵儿就去”,然后就继续工作了。
就这样,直到下午一点多,老何实在扛不住了,才给妻子打了一个电话后开车离开。
1月26日晚9时许,何建华倒在了疫情防控第一线,因小脑出血医治无效不幸因公殉职,生命永远定格在了52岁。
“把何建华勇于担当、恪尽职守的精神传承下去”
“我参加!我参加!我志愿加入何建华抗击疫情突击队。”2月2日,兴安盟首个以牺牲民警何建华名字命名的抗击疫情突击队在突泉县公安局成立。何平说,那天,战友们的誓言铿锵有力、震撼人心。
一个党组织就是一个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那面旗帜就是何建华。谈到突击队成立的初衷,在王艳秋看来,就是要激励大家向何建华同志学习,学习他勇于担当,恪尽职守的工作精神,同时,把何建华的工作精神永远传承下去。
据了解,何建华很孝顺,把身在农村、无劳动能力七十多岁生活困难的父母接到县城。家里还供着两个大学生上学,现在老大上完大学后参军服役了,老二现在上大三,妻子赵志颖是一名老师。
“建华虽然离开我们了,但是他的精神永在,我希望他的精神能传承下去,激励更多的公安民警去战斗。同时,也想向一线的民警表达一点心意。”2月12日,赵志颖和女儿向突泉县公安局捐赠了价值5000余元的消毒水、口罩等防疫物资,希望广大公安民警做好自我防护,早日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访谈中,记者问道:“如果时间可以退回到那一天,你有什么想嘱咐老何的?”
只见屏幕那一端,迟迟没有应答。
过了好久,何平一字一句地在屏幕上打出:老哥,一定要按时吃药,照顾好自己的身体。
日前,公安部追授何建华等5名牺牲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线的公安民警“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称号。他们的英雄事迹极大地激励了在疫情阻击战中忘我奋战的广大公安民警、辅警。
“2020年初,我们看到了一群战“疫”中的逆行者,在他们身上,我们感受到了爱和希望。生在和平年代,我们感激他们用血肉之躯替我们挡住风雪寒霜,我们感恩,感谢你们不顾一切的坚守。我们等着,你们健康平安归来!”访谈结束后,一名网友在评论区写下了这样一段留言。(李楠 郭惠心 张宇 赵莉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