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的村子实现交通事故报警“个位数”义乌这个街道怎么做到的?
戴上黄头盔、穿上红马甲,金承献和往常一样一早5点半便出了家门,在他熟悉的村口“设卡检查”,一站就是三四个小时。
“头盔麻烦佩戴好”“这里不能停车,往前开有停车场”……像这样的话,每一次“上岗”,金承献都要说上数十遍。而到收工回家冲个凉,妻子看到他摘下头盔满头大汗的样子还会调侃,“你一个当老板的,每次回来跟厂里的装卸工一样,图个啥?”
“图村里人的平安。”
今年以来,义乌廿三里街道、交警中队扎实开展“党建+单元+警务”交管治理新模式,组建了一支由街道指导、交警牵头、村居共治的交通安全协管队伍,科学、高效地开展电动车违法、停车秩序整顿、僵尸车清查等各项行动,取得显著成效。
划定“三色作战图”对症下药
廿三里街道地理位置特殊,尽管属于义乌城郊,但却位于义乌国际商贸城与东阳、义北地区之间,人口结构、道路状况等十分复杂,基层交通安全治理难度不言而喻。据悉,2019年,廿三里街道各类交通事故总量超8500余起。
“我们梳理后发现,8500起交通事故中,简单的刮擦事故、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轻微事故占到了84%,其中更有3000余起就是发生在村子里。”义乌市公安局交警大队廿三里中队中队长楼玮蔚认为,要想真正将警情降下去,把老百姓安全感提上去,让“事故不出村”势在必行。
3月20日前后,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向好,楼玮蔚参考“疫情三色图”着手梳理了过去几年的村居报警情况,根据村居人口数量、警情状况绘制了交通安全行动“三色作战图”。
记者了解到,廿三里将人口在800人以上、2019年报警量100起以上的列为“红村”;人口在400到800人的,全年警情量在50起以上的划为“黄村”;人数少、报警少的为“绿村”。“平安必须走在发展前列。红村内,我们要求必须设定一名分管交通安全的村干部,并以街道补贴的形式配以2名以上协管员,黄村至少1名,绿村可酌情配置。”廿三里街道副主任陈春晟说。
4月14日,廿三里街道召开了交通安全“降警情”工作会议,专题部署了相关行动内容,以村居评比形式下发了考核细则。目标只有一个:营造和谐文明安全的交通出行环境。
37%的村子实现交通报警“个位数”
金承献是廿三里街道王店村的一名村干部,更是当地一家拥有500多名员工的知名工艺品企业的负责人。“之所以选择当交通安全协管员,主要是愿意干,没有比安全更重要的事儿了。”金承献说。
记者了解到,王店村2019年的交通事故报警数在207起,主要集中在伦李线、027乡道两条道路上。新职务“上岗”后的第一天,金承献便用了一整天的时间对这两条道路的交通状况进行了调研,“这两条路都不宽,但有很多车为了图方便会随意停车,这就导致‘狭路相逢’,容易造成刮擦,如果视线受阻,还可能会对突然窜出的非机动车、行人造成伤害。”金承献通过“党建+单元+警务”三级塔群,与辖区交警骆然晶作了交流,同时发现王店村位于葛塘村、张家园村、泉塘村等村赴镇区的必经之路上,意味着在各村引导电动车佩戴头盔出门时,王店村还有“二次检查”的作用。
一边劝导违停车辆规范停车,有时候一天要打四五十个电话,一边引导电动车驾驶员戴头盔、切勿违规载人,相同的“劝言”一天要说一百多遍……行动开展2个月来,王店村交通出行状况明显好转,从今年1月1日起,该村仅发生交通事故35起,且均为轻微事故。
“我自己劝导的时候,也一定要戴头盔,以身作则,现在村里人到菜市场买个菜,也不会‘偷懒’不戴了。”金承献说。
王店村成为了廿三里街道全力推进交通安全整治行动的一个缩影。据介绍,今年以来,廿三里街道共发生交通事故警情2754起,同比下降17.37%,其中电动车事故同比减少40.3%,头盔佩戴率达到了95%以上。值得一提的是,廿三里街道43个村居有16个实现了交通事故报警“个位数”,占比37.21%。
“在行动推进中,我们也发现部分村子由于各种原因,警情下降并不明显,如去年报警量载350起左右的下朱宅村、下娄村,一方面村干部没有足够重视,一方面因为村内外卖、物流等产业较为集中,下一步我们将针对性开展整治。”楼玮蔚说,与此同时,在充分做好“事故不出村”相关工作的基础上,廿三里交警部门还有序开展僵尸车整治、规范正向停车等多项行动,着力提升辖区“见警率”,提升老百姓安全感与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