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车祸惨剧,愤怒之余请给法律一点时间
□徐逸鹏 (平顶山学院)
3月20日,邯郸市发生一起交通肇事事故,一辆白色福特牌小轿车在非机动车道内撞上多辆非机动车,现场14人受伤。目前4人经抢救无效死亡,肇事司机当场被控制。(3月20日 央视新闻)
纵观评论区,不少网友直呼对肇事司机判处死刑,甚至有人发出了“当场死刑”的声音。不可否认,评论区中此类言论虽看似偏激,但却是广大网友基于自身朴素的正义观与价值观所发出的呼吁,其中蕴含着他们对肇事司机的愤懑与对受害者的悲痛。但我们也应看到,案件的审判要严格依照司法程序进行,当场定罪判刑恐怕不太现实。所以,不妨给法律一点时间。
根据我国法律相关规定,一个刑事案件完整的处理流程包括立案侦查、审查起诉、审判执行等程序,不可随意调整。须知,每一项程序的进行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进一步看,本案也不适用简易程序与速裁程序。所以,可能与部分网友“当场判刑”的激情发言大相径庭。
当然,我们也应认识到,为何要花费时间进行“程序正义”?因为这是真正地通过合法合规的法律途径,让肇事者为自己的罪行买单,让受害者体会到“看得见的正义”,让社会感受到法律的“温度”。
须知,对于类似案件,法院早已作出深得民心的判罚。去年发生的大连理发师开宝马致5死8伤一案,上个月辽宁省高院公开宣布维持一审判决,认定被告人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报请最高法院核准死刑。这从侧面说明了司法机关对社会危害性极大、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案件是秉持“零容忍”的态度进行定罪量刑。法律,不会放过一个坏人,但请给法律一点“行动”的时间。
归根结底,这类网络舆论出发点在于网友们“重刑主义”的道德直觉,但这与“以事实为根据,法律为准绳”的法律原则是相悖的。诚然,这种舆论可以使司法程序透明化,保障群众的知情权与参与权。但有利也有弊,随着“舆论大潮”不断扩张,有可能成为裹挟司法审判的工具,推动审判结果朝着相反的方向前行。因此,请网友别操之过急,多一点对法律的遵守和对法律的信任。
如果群众只为了得到“结果正义”来满足自己的期待感,而强迫司法机关删减程序,速裁速决,这样的正义只能说是有“瑕疵”的正义。所以,请多给法律一点时间,让法律带来真正的公平正义。